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山雪
唐 方干 寄台州孙从事百篇 昼寝不知山雪积,春游应趁夜潮归。
唐 郑谷 寄题方干处士 山雪照湖水,漾舟湖畔归。
唐 李中 访龙光智谦上人 相留看山雪,尽日论风骚。 ——《骈字类编》
唐 郑谷 寄题方干处士 山雪照湖水,漾舟湖畔归。
唐 李中 访龙光智谦上人 相留看山雪,尽日论风骚。 ——《骈字类编》
河冰
南北朝 吴均 送归曲 关山昼欲暗,河冰夜向塞。
唐 齐己 己卯岁值冻阻归有作 河冰连地冻,朔气压春寒。 ——《骈字类编》
唐 齐己 己卯岁值冻阻归有作 河冰连地冻,朔气压春寒。 ——《骈字类编》
野 yě《國語辭典》
野 [ yě ]
名- 郊外。《書經·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廣平的地方。《呂氏春秋·季秋紀·審己》:「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 界限、地域。如:「分野」、「視野」。《淮南子·原道》:「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 民間。《書經·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故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
- 質樸。《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首紀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
- 粗鄙無禮、放縱不馴。如:「粗野」、「撒野」。《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禮記·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 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如:「野菜」、「野菊」、「野牛」、「野馬」。
- 非正式的。如:「野錄」、「野乘」、「野史」。
- 非常、很。如:「朔風野大」。
萧瑟(蕭瑟)xiāo sè
(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元 许有壬 《太常引》词:“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曹禺 《原野》第三幕:“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萧瑟作响。”
(2).凋零;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北征》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 明 杨珽 《龙膏记·传情》:“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秋给 北平 的城郊带来萧瑟,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
(3).稀疏。 唐 唐扶 《使南海道长沙题道林岳麓寺》诗:“萧瑟两鬢吾能髡,逢迎侯伯转觉贵。” ——《漢語大詞典》
(2).凋零;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北征》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 明 杨珽 《龙膏记·传情》:“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秋给 北平 的城郊带来萧瑟,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
(3).稀疏。 唐 唐扶 《使南海道长沙题道林岳麓寺》诗:“萧瑟两鬢吾能髡,逢迎侯伯转觉贵。” ——《漢語大詞典》
青 qīng《國語辭典》
青 [ qīng ]
名- 颜色:➊ 绿色。唐·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➋ 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➌ 黑色。如:「玄青」。
- 绿色的草木、山脉。如:「踏青」、「万年青」、「青黄不接」。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竹皮。如:「汗青」。
- 大陆地区青海省的简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绿色的。如:「青山绿水」、「山青水秀」。
- 蓝色的。如:「青天白日」。
- 黑色的。如:「青布」、「青衣」。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年轻的。如:「青年」、「青春」。
青 [ jīng ]
- 参见「青青」(二)条。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烽烟(烽煙)fēng yān
亦作“ 烽烟 ”。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 广陵 京口 ,烽烟相望。” 唐 姚合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 雟州 路,无復有烽烟。” 宋 欧阳修 《寄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青山号令传。”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漢語大詞典》
白人 bái rén
(1).玉人;皮肤洁白的女子。 唐 王涯 《宫词》之一:“白人宜著紫衣裳,冠子梳头双眼长。” 唐 元稹 《离思》诗之五:“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唐 徐凝 《白人》诗:“煖风入烟花漠漠,白人梳洗寻常薄。”
(2).白色人种。 章炳麟 《菌说》:“乃者,红、黑、棕色之种,伏于黄人。黄人復制于白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饱暖了的白人要搔痒的娱乐,但 菲洲 食人蛮俗和野兽影片已经看厌,我们黄脸低鼻的 中国 人就被搬上银幕来了。”
(3).方言。指一无所有的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个在阶级政策上有问题的合作社》:“许多贫民不满地说:‘刚建社的时候,咱们不会算账,鸭子上锅台,一猛劲就干上了。现在苦干一年,荞麦去皮,闹个白人。’” ——《漢語大詞典》
(2).白色人种。 章炳麟 《菌说》:“乃者,红、黑、棕色之种,伏于黄人。黄人復制于白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饱暖了的白人要搔痒的娱乐,但 菲洲 食人蛮俗和野兽影片已经看厌,我们黄脸低鼻的 中国 人就被搬上银幕来了。”
(3).方言。指一无所有的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个在阶级政策上有问题的合作社》:“许多贫民不满地说:‘刚建社的时候,咱们不会算账,鸭子上锅台,一猛劲就干上了。现在苦干一年,荞麦去皮,闹个白人。’” ——《漢語大詞典》
骨 gǔ/gū《國語辭典》
骨 [ gǔ ]
名- 动物体内支持身体的支架组织。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脱胎换骨」。
- 支撑物体的架子。如:「龙骨」、「钢骨」、「伞骨」。
- 气概、风格。如:「傲骨」、「风骨」。唐·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二:「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姓。如隋代有骨仪。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骨 [ gú ]
- 参见「[[骨头」、「骨碌」等条。
骨 [ gū ]
- 参见「骨朵儿]]」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