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缅昔雨粟后,仓颉古文起。

熊良巩清代〕《寻乔亭遗迹与徐骑省双溪行院碑俱不见

庄周曾论书,丁字乃有尾。八分周已有,不自秦人始。

缅昔雨粟后,仓颉古文起。周宣二千年,中国通行此。

大篆变古法,籀文传自史。李斯变小篆,损益成绝技。

八分即小篆,聚讼殊可已。武将乃造笔,中涓更造纸。

不必出圣贤,万世遵遗轨。斯也灭圣经,罪不容于死。

此事可掩罪,亦薄乎云尔。斯诛汉隶出,却笑父似子。

唐朝名最盛,莫过阳冰李。咸谓李氏后,骑省一人耳。

清峭皖公山,山影落杯里。当时南唐衰,谪居下柴里。

双溪行院婢,古秀世无比。乔亭双美人,有灵亦当喜。

谁知金源后,碑失亭亦毁。迄今七百年,何处寻遗址。

金石且不寿,叹息循山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仓颉古文

缅 ( 緬 ) miǎn
缅 [ miǎn ]
     ◎ 遥远:~怀。~述。~念。~邈(遥远难及)。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粟 sù《國語辭典》

粟 [ sù ]

  1. 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叶似玉蜀黍而较狭长。花小而密,呈圆锥花序。果实为粒状,黄色,可食。为北方粮食之大宗。俗称为「小米」。
  2. 谷实的总称。《淮南子·诠言》:「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治国。」
  3. 俸禄。《史记·卷六一·伯夷传》:「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4. 皮肤遇寒时在表面所起的小颗粒。宋·苏轼〈雪后书北台〉诗二首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俗称为「鸡皮疙瘩」。
  5. 姓。如汉代有粟举。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1.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1.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仓颉(倉頡)cāng jié
古代传说中的 汉 字创造者。《史记》《世本》以为是 黄帝 时的史官。《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 仓頡 独传者壹也。”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 黄帝 之史 仓頡 ,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清 赵翼 《岣嵝碑歌》:“文括山海岳瀆经,字挟 沮诵 仓頡 蹟。”  ——《漢語大詞典》
古文 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 战国 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 曹魏 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 长沙 仰天湖 楚 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 唐 代则指隶书。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仓頡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於龙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及 宣王 大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秦始皇 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皆取 史籀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 秦 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絶矣。”《文献通考·经籍四》:“《汉·儒林传》言 孔 氏有《古文尚书》, 孔安国 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 玄宗 詔集贤学士 衞包 改古文从今文。然则 汉 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隶书也。”
(2).指 秦 以前的文献典籍。《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贞 索隐:“ 迁 及事 伏生 ,是学诵《古文尚书》。 刘 氏以为《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是亦名古文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记〉所谓古文说》:“故 太史公 修《史记》时所据古书若《五帝德》,若《帝繫姓》……凡先 秦 六国遗书非当时写本者皆谓之古文。”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皆古文也。” 段玉裁 注:“古书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谓‘壁中经籍’,一谓 仓頡 所製文字。”
(3).“古文经学”的简称, 汉 经学的一派。《汉书·地理志上》:“ 太壹山 ,古文以为 终南 。 垂山 ,古文以为 敦物 。” 王国维 《观堂集林·〈汉书〉所谓古文说》:“《汉书·艺文志》所録经籍冠以古文二字,若古字者……而《志》於诸《经》外书,皆不著古今字。盖诸《经》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数,非徒以其文字也。六艺於书籍中为最尊,而古文於六艺中又自为一派,於是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故《地理志》《古文尚书》家説亦单谓之古文。”参见“ 古文经学 ”。
(4).文体名。原指先 秦 两 汉 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 唐 韩愈 、 宋 欧阳修 等皆曾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骊的文体与文风。 唐 韩愈 《题〈欧阳生哀辞〉后》:“ 愈 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余以古文为三等: 周 为上,七国次之, 汉 为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的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杖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5).泛指文言文。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