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 途径,诀窍:~径。~道儿。
-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 量词:一~大炮。
- 姓。
投 tóu《國語辭典》
投 [ tóu ]
动- 扔、掷。如:「投球」、「投篮」、「投石子」。
- 放进去。如:「投入」、「投票」、「投资」。
- 跳进去。如:「投江」、「投井」、「自投罗网」。
- 发向、映照。如:「众人把目光都投向墙上的壁画。」、「竹影散投在窗纸上。」
- 寄发。如:「投递」、「投稿」、「投邮」。
- 前往、走向、迎向。如 : 「投宿」、「投降」、「弃暗投明」。
- 合。如:「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 奔靠。如:「投奔」、「投靠亲友」、「走投无路」。《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
- 接近、靠近。如:「投暮」。唐·孟郊〈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诗:「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
- 甩、挥。如:《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 抛弃。如:「投闲置散」。《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然犹投戈讲蓺,息马论道。」
- 用。如 : 「投药」。
- 赠送。如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迎合。如 : 「投其所好」。
趾 zhǐ《國語辭典》
趾 [ zhǐ ]
名- 脚。《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聊斋志异·卷一·蛇人》:「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 脚趾头。如:「足趾」。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上·游黄山日记》:「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
- 山脚。《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三》:「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 踪迹。唐·王勃〈观佛迹寺〉诗:「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余。」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张 ( 張 ) zhāng
张 [ zhāng ]
-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 商店开业:开~。
- 拉紧:紧~。~力。
- 扩大,夸大:夸~。
- 放纵,无拘束:乖~。嚣~。
- 料理,应酬:~罗。
- 惊惶,慌忙:~惶失措。
- 看,望:~望。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 姓。
俭 ( 儉 ) jiǎn
俭 [ jiǎn ]
- 节省,不浪费:~省。~朴。勤~。克勤克~。
- 贫乏,歉收:~月。~岁。~腹(腹中空虚,喻知识贫乏)。
直谏(直諫)zhí jiàn
直言规谏。《孔子家语·辩政》:“ 孔子 曰:‘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唯度主而行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将儼然作矜庄之色,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 元 萨都剌 《送张都台还京》诗:“忆昔中臺簪獬豸,曾封直諫动鑾舆。”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十一:“直諫好言事,召见拜司隶。弹劾中黄门,鯁切无所避。”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屈原及宋玉》:“然虽学 屈原 之文辞,终莫敢直諫。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艷,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 ——《漢語大詞典》
陈书(陈书)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踵门陈书蹑屩献器 ——《分类字锦》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動-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 羞慚。如:「面有愧色」。
杜根 dù gēn
东汉 人。 永初 元年官郎中,因反对外戚专权,太后欲杀之,遇救,逃入 宜城 山中为酒家保,隐居十五年。外戚除,拜侍御史。后常用作典故。 唐 皮日休 《酒垆》诗:“倘得作 杜根 ,佣保何足愧?”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 张俭 ,忍死须臾待 杜根 。”详见《后汉书·杜根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