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多嗜常多忧,薄虑鲜所蔽。

释函是明代〕《莫厌贫十二首 其三

贫贱无长虑,富贵有深嗜。多嗜常多忧,薄虑鲜所蔽。

人情类皆然,是亦焉足概。往昔古帝王,自视若胥隶。

持此贫贱心,行吾所无事。衡门栖迟者,所贵非寡累。

一身不足营,万物我皆备。逍遥托巢许,黾勉夔龙志。

即使长独处,耦耕岂不愧。植杖竟何人,岂以隐显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多忧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嗜 shì《國語辭典》

嗜 [ shì ]

  1. 喜爱、爱好。如:「嗜赌」、「嗜酒如命」。《聊斋志异·卷七·宦娘》:「温如春,秦之世家也,少癖嗜琴,虽逆旅未尝暂舍。」
  2. 贪求、贪爱。《国语·楚语下》:「吾闻国家将败,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唐·柳宗元〈蝜蝂传〉:「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多忧(多忧)
施肩吾诗扰扰凡情逐水流世间多喜复多忧  ——《韵府拾遗 尤韵》
薄 báo/bó/bò《國語辭典》

薄 [ ​bó ]

讀音
  1. 不厚的。《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稀疏的。南朝梁·何遜〈入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3. 貧瘠、不肥沃。如:「薄田」。
  4. 微不足道。如:「薄禮」、「薄技」。
  5. 卑賤。如:「出身微薄」。
  6. 不敦厚。如:「刻薄」、「薄情」。
  7. 不尊重。如:「輕薄」。
  1. 草木叢生的地方。《文選·鮑照·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2. 簾子。《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
  3. 姓。如明代有薄珏。
  1. 減輕、減損。《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2. 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3. 附著。《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薄兮。」
  4. 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5. 鄙視。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1. 輕微的。《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薄 [ bò ]

  1. 參見「薄荷 」條。

薄 [ ​báo ]

語音
  1. 1的語音。
虑 ( 慮 ) lǜ
虑 [ lǜ ]
  1. 思考:考~。思~。人无远~,必有近忧。
  2. 担忧:顾~。忧~。不足为~。
鲜 ( 鮮 ) xiān/xiǎn
鲜 [ xiān ]
  1.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果。~花。~嫩。新~。
  2. 滋味美好:~美。~甜。这汤真~。
  3. 有光彩的:~明。~亮。~艳。
  4. 味美的食物:尝~。时~。
  5.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鱼~。
  6. 〔~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7. 姓。
鲜 [ xiǎn ]
     ◎ 少:~为人知。寡廉~耻。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蔽 bì《國語辭典》

蔽 [ bì ]

  1. 遮蓋、擋住。如:「衣不蔽體」、「浮雲蔽白日」。《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 遮掩、保護。如:「掩蔽」、「蔽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 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 受阻隔、欺騙。如:「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 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蔽 [ fú ]

  1. 古時車廂旁邊的帘子。《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䄙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1. 擦拭。《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通「拂」。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