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真乐闲尤见,深禅静更超。

王安石宋代〕《秋夜二首

客卧书颠倒,虫鸣坐寂寥。
残灯生暗晕,重露集寒条。
真乐闲尤见,深禅静更超。
此怀无与晤,拥鼻一长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1.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2.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3.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4.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5. 栅栏。
      6. 防御:防~。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禅 ( 禪 ) chán/shàn
      禅 [ chán ]
      1. 佛教指静思:坐~。参(cān)~。~心。~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宗。~定。
      2. 特指佛教的:~师。~杖。~林。~堂。
      禅 [ shàn ]
      1. 帝王的祭地之礼:封~。
      2. 帝王让位给别人:~位。~让。受~。
      3. 事物更(gēng )代。
      静 ( 靜 ) jìng《國語辭典》
      1. 「静 」的异体字。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超 chāo《國語辭典》

      超 [ chāo ]

      1. 跳上。《说文解字·走部》:「超,跳也。」《左传·昭公元年》:「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
      2. 越过。如:「超越巅峰」。《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
      3. 高出、多出。《韩非子·五蠹》:「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传》:「显忠贞之节,立超世之功。」
      4. 救度。如:「超度亡魂」。
      1. 遥远。《楚辞·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