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

杜甫唐代〕《留花门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公主黄鹄君王白日

公主 gōng zhǔ
(1).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田文 既死, 公叔 为相,尚 魏公主 ,而害 吴起 。”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於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 周 事也。《史记》曰: 公叔 相 魏 ,尚 魏 公主 , 文侯 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 秦 汉 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五代 冯鉴 《续事始》卷十:“ 汉 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明史·公主传》:“ 明 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2).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汉 礼,皇后採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黄鹄(黄鵠)huáng hú
(1).鸟名。《商君书·画策》:“黄鵠之飞,一举千里。” 唐 杜甫 《秋兴》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鵠,锦缆牙檣起白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一个将青蛾来燎火,且过眼前;一个见黄鵠而关弓,不知背后。”
(2).比喻高才贤士。《文选·屈原〈卜居〉》:“寧与黄鵠比翼乎?将与鸡鶩争食乎?” 刘良 注:“黄鵠,喻逸士也。”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鵠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沆 曰:“黄鵠谓 元稹 、 李绅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六:“失藪哀鸿叫,摶空黄鵠劳。”
(3).指 汉高祖 刘邦 所作《鸿鹄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汉高帝 ﹞虽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辞致之,以为羽翼,便敬德矫情,惜其大者,发《黄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贤贵隐,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愿歌《黄鵠》三千岁,移得金茎五百年。”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加以《大风》《黄鵠》《落叶哀蝉》,或步燕歌,或循骚旨,无詔伶人,自成絶调。”
(4). 汉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所作之歌。《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悲愁,自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鵠兮归故乡。’”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太和公主 居处不同,情义久絶,懐土多畏,亟闻《黄鵠》之歌,失位自伤,寧免緑衣之叹,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门》诗:“公主歌《黄鵠》,君王指白日。”后以“黄鵠”指离乡的游子。 明 高启 《甪里村》诗:“紫芝日已老,黄鵠何时还?”
(5).据 汉 刘向 《列女传》载: 鲁 陶婴 少寡, 鲁 人闻其义,将求焉。 婴 闻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鵠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指妇女的守节不嫁和空闺寂寞。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互醋》:“我流落边关,若不回时只恐你终啣黄鵠哀。泪空垂,冷落鸳幃日易西。” 清 陈维嵩 《麦秀两岐·为周贞女题词》词:“既许驱金犊,便合歌《黄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早岁吟《黄鵠》,颠连四十春,怀贞心比铁,完节鬢如银。”
(6).山名。参见“ 黄鵠山 ”。  ——《漢語大詞典》
君王 jūn wáng
(1).古称天子或诸侯。《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郑玄 笺:“室家,一家之内。 宣王 将生之子,或且为诸侯,或且为天子。”《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王逸 注:“言 怀王 是时亲自射兽,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清 谭献 《〈箧中词〉序》:“ 昇元 、 靖康 ,君王为之;将相大臣, 范仲淹 、 辛弃疾 为之。”
(2).诸王之尊称。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按,此指 临川王 刘义庆 。 南朝 梁 沈约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五:“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漢語大詞典》
指 zhǐ《國語辭典》

指 [ zhǐ ]

  1. 手掌前端分支的部分。如:「手指」。唐·白居易〈新乐府·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 一个指头的宽度称为「一指」。如:「三指宽的距离」。
  3. 用意、主旨。如:「言近指远」。《书经·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孟子·告子下》:「愿闻其指。」
  1. 用手指示。唐·李白〈陌上赠美人〉诗:「遥指红楼是妾家。」
  2. 朝向、对著。如:「时针正指九点。」、「狙击手把枪管指向甘迺迪。」《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3. 希望、依赖。如:「指望」、「这老太太就指著她儿子养活呢!」
  4. 斥责。《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汉书·卷八六·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5. 直立、翘起来。如:「令人发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白日 bái rì
(1).太阳;阳光。《楚辞·九辩》:“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鑠而减毁。” 汉 王粲 《登楼赋》:“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南史·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恬源靚雾,垄首暉霞。” 唐 韩愈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诗:“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层林翳远空,白日忽西匿。”
(2).喻指君主。《文选·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张铣 注:“白日喻君,言放逐去君。” 唐 武元衡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之二:“ 崑 浪 黄河 注, 崦嵫 白日頽。”
(3).白昼;白天。《后汉书·吴祐传》:“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我白日里就见个簸箕星。”《西游记》第六七回:“白日里尚且难行,黑夜里怎生敢宿?” 管桦 《山谷中》:“从南方吹来的热风,就是在这夜晚也没有减低它的热度,只有压倒了青草的露水,散发出白日所没有的凉气。”
(4).时间;光阴。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此等之儔,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於世,而坐食嘉穀,消费白日,毁败成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唐 白居易 《浩歌行》:“既无长绳繫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宋 欧阳修 《送孔生再游河北》诗:“志士惜白日,高车无停轮。” 明 李贽 《续藏书·内阁辅臣·岳正》:“世间白日如过隙,谁能耐烦等尔一落笔遂三十年也。”
(5).人世;阳间。 唐 孟郊 《悼幼子》诗:“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 唐 杜牧 《忍死留别献盐铁相公二十叔》诗:“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 宋 司马光 《祭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文》:“遐福未终,大期奄及。去白日之昭晰,归下泉之窈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