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杜甫唐代〕《昔游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
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
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
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先生于今萧索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董 dǒng《國語辭典》

董 [ dǒng ]

  1. 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如:「校董」、「常董」、「李董」。
  2. 參見「古董 」條。
  3. 姓。如漢代有董仲舒。
  1. 監督。如:「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
  2. 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先生 xiān shēng
(1).始生子,犹言头生。《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朱熹 集传:“先生,首生也。”
(2).父兄。《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一。” 郑玄 注:“先生,长兄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饌。”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先生,谓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孟子·告子下》:“ 宋牼 将之 楚 , 孟子 遇於 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赵岐 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 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 姚宏 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精义择语,类先生长者之法言。”
(4).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庄子·应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宋 曾巩 《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 王 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端本堂》:“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褻狎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称先祖。 元 耶律楚材 《赠辽西李郡王》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
(6).称致仕者。《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 郑玄 注:“先生,致仕者也。”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先生君子》:“盖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史记·三代世表补》:“ 张夫子 问 褚先生 。” 司马贞 索隐:“ 褚先生 名 少孙 。”此为 褚少孙 自称先生。《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玄晏先生 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李善 注:“ 謐 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 玄晏先生 ’……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諭也。”
(8).称道士。 唐 殷尧藩 《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诗:“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説这 西伯侯 ,与先生(指道士 云中子 )相别。”《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説:‘门前有个先生要见 保正 化斋粮。’”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以相人説 韩信 曰:‘僕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 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瞻传》:“﹝ 士瞻 ﹞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 江陵 卜者 王先生 计禄命。” 清 李渔 《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 顺林 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 顺林 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采。”
(10).称妓女。《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上海 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 上海 长三堂子里的先生。”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
(12).妻称丈夫。 汉 刘向 《列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1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解放日报》1986.6.12:“ 欧洲 足球先生、法国队的 普拉蒂尼 在与匈牙利队的比赛中飞身抢球。”  ——《漢語大詞典》
于今(於今)yú jīn
(1).至今。《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大 魏 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 唐 裴谐 《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一从 天宝 王维 死,于今始遇 修夫子 。”
(2).如今,现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于今创痍未瘳, 噲 又面諛,欲摇动天下。” 唐 元稹 《谕宝》诗:“于今尽凡耳,不为君陈説。”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象往日那般欢乐和气概于今在 曾 家这间屋子里已找不出半点痕迹。”
(1).至今。《左传·襄公十八年》:“不穀即位,於今五年。” 汉 王充 《论衡·死伪》:“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并走羣望,有加而无瘳。”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三:“寤寐想风采,於今已三年。”
(2).如今;现在。《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曄曄荣紫葵。於今甚可爱,奈何当復衰。”《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真个是亘古未闻,於今罕有!”  ——《漢語大詞典》
独 ( 獨 ) dú
独 [ dú ]
  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弃君之命,,~谁受之?”
萧索(蕭索)xiāo suǒ
(1).萧条冷落;凄凉。 晋 陶潜 《自祭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宋 刘过 《谒金门》词:“休道旅怀萧索,生怕香浓灰薄。” 明 高启 《长洲苑》诗:“草树迎萧索,湖山罢鬱葱。” 柔石 《二月》九:“小雨点打着二人底伞上,响出寂寞的调子。黄昏底镇内,也异样地萧索。”
(2).疏散;稀少。《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 唐 王初 《自和书秋》:“陇首斜飞避弋鸿,頽云萧索见层空。”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尔来飘流二十载,鬢髮萧索垂霜冰。”《明史·李时传》:“扈蹕謁陵,道 沙河 ,帝见居民萧索,愴然曰:‘七陵在此,宜加守护。’”
(3).淡漠。《魏书·崔道固传》:“ 安都 视人殊自萧索, 毕捺 固依依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图》:“某宦情萧索,百事无能。”
(4).衰颓。 清 侯方域 《太平仁义之效论》:“犹病热阳狂之人,恶其疾而以毒寒攻之,疾去而元气亦萧索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一夜 莲 来,惊曰:‘郎何神气萧索?’”
(5).风雨吹打树叶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七:“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元 萨都剌 《暮行》诗之一:“千山月崔嵬,万叶雨萧索。” 清 徐兰 《赤陵姐琵琶歌》:“曲终马上风萧索,风吹泪逐哀弦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