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怨脸明秋水,愁眉淡远峰。

唐彦谦唐代〕《垂柳

垂柳碧髯茸,楼昏带雨容。思量成昼梦,来去发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碧虚从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脸明秋水,愁眉淡远峰。小园花尽蝶,静院酒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秋水愁眉淡远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1.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1.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1.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1. (一)​之又音。
脸 ( 臉 ) liǎn
脸 [ liǎn ]
  1. 面孔,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颊。~孔。~形(亦作“脸型”)。~色。~谱。
  2. 物体的前部:鞋~儿。门~儿。
  3. 体面,面子,颜面:~面。~皮。~软。丢~。赏~。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秋水 qiū shuǐ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岁暮寒飇及,秋水落芙蕖。”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王安石 《散发一扁舟》诗:“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 清 王士禛 《樊圻画》诗:“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 瀟湘 。” 峻青 《黎明的河边》:“你听,哇--哇--,秋水下来就是这么响。”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愁眉 chóu méi
(1).一种细而曲折的眉妆。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铅粉凝春艳,金鈿耀水嬉。风流夸堕髻,时势鬭愁眉。”
(2).发愁时皱着的眉头。 唐 白居易 《晚春沽酒》诗:“不如贫贱日,随分开愁眉。” 宋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风捲飞花自入帷,一樽遥想破愁眉。”  ——《漢語大詞典》
淡远(淡遠)dàn yuǎn
指意境冲淡高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常见其仿 云林 小幅,笔墨淡远,摆脱畦逕,虽士大夫无以踰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长沙 小西门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絶无烟火气。”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后面在 养心斋 与通大客厅的槅扇之间的墙上挂着一幅淡远秀劲的墨竹,看来似乎装裱得不久。”  ——《漢語大詞典》
峰 fēng《國語辭典》

峰 [ fēng ]

  1. 高而尖的山头。如:「顶峰」、「高峰」、「颠峰」。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2. 形似山头高起的部分。如:「驼峰」、「波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