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运 ( 運 ) yùn
运 [ yùn ]
-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
-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
-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
-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
- 南北距离:广~百里。
- 姓。
至精 zhì jīng
(1).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吕氏春秋·君守》:“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淮南子·主术训》:“至精之象,弗招而自来,弗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文选·王褒〈洞箫赋〉》:“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李善 注引《周易》:“精气为物。”
(2).指其他精妙绝伦的人或事物。《易·繫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汉书·律历志上》:“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溼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 ——《漢語大詞典》
(2).指其他精妙绝伦的人或事物。《易·繫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汉书·律历志上》:“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溼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 ——《漢語大詞典》
感化 gǎn huà
用言行感动人,使之转变。《后汉书·陈禅传》:“ 禪 於学行礼,为説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王紫微广之 曰:‘仰以事君……俯以临民,必先誥诫号令,感化人情,而使下见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果然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 ——《漢語大詞典》
千和 qiān hé
多种原料合成的香。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九节丽於空中,千和焚於地下。” 宋 张纲 《烧香三绝句》之三:“香添细炷焚千和,茶碾新芽试一旗。”自注:“千和香,出《三洞珠囊》。” ——《漢語大詞典》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 參見「万俟 」條。
合 hé/gě《國語辭典》
合 [ hé ]
動- 關閉、合攏。如:「他笑得合不上嘴。」《說文解字·亼部》:「合,合口也。」《戰國策·燕策二》:「蚌合而拑其喙。」
- 會、聚。如:「集合」、「聚合」、「悲歡離合」。《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合大夫而告之。」《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交媾、交配。如:「交合」。《老子·第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 比對、對照。《孟子·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漢·桓寬《鹽鐵論·論菑》:「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 相符、不違背。如:「合法」、「合身」、「合格」、「合意」。
- 調和、配製。《聊齋志異·卷一○·葛巾》:「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鴆湯,其速飲!」
- 交戰、交鋒。《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漢·王充《論衡·福虛》:「今宋楚相攻,兩軍未合。」
- 折算。如:「一公斤合二點二磅。」
- 配偶。如:「天作之合」。
- 盛放物品的器皿。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通「盒」。
- 量詞。計算交手次數的單位。相當於「回」、「次」。《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鬥經三合,不見輸贏。」
- 姓。如春秋時宋國有合左師。
- 全部的、整個的。如:「合族」、「合家歡」。
- 和諧、融洽。如:「百年好合」。《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 共同、一起。如:「合抱」、「合圍」、「合唱」、「合編」。
- 應該。如:「這件公事理合呈請報備。」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合 [ gě ]
名-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也稱為「公合」。
涤除(滌除)dí chú
洗去;清除。《老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唐 杜甫 《北风》诗:“涤除贪破浪,愁絶付摧枯。”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街道》:“古之王者,於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续范亭 《绝命诗》:“涤除尘垢洁,为世作牺牲。” ——《漢語大詞典》
旁说(旁説)páng shuō
犹传说。《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或亲奉音旨,或承传旁説,凡可载之文籍,悉条封上。” ——《漢語大詞典》
必 bì《國語辭典》
必 [ bì ]
副- 一定、肯定。如:「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坚定、果决。《荀子·彊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成真 chéng zhēn
成仙。 明 屠隆 《綵毫记·夫妻玩赏》:“男子得道,隶籍 木公 ;女子成真,列名 金母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