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看舌端霹雳,剧谈玄妙,人间世、疑无对。

黄升宋代〕《水龙吟(赠丁南邻)

少年有志封侯,弯弓欲挂扶桑外。一朝敛缩,萧然清兴,了无拘碍。袖里阴符,枕中鸿宝,功名蝉蜕。看舌端霹雳,剧谈玄妙,人间世、疑无对。
阆苑醉乡佳处,想当年、绿阴犹在。君仙寄语,不须点勘,鬼神功罪。碧海千寻,赤城万丈,风高浪快。待踞龟食蛤,相期汗漫,与烟霞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舌端霹雳剧谈玄妙人间世无对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舌端 shé duān
(1).舌尖,舌头。《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辞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即有时偶涉诗书,亦係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
(2).舌所以言,因引申为言词。《北齐书·卢文伟传》:“ 询祖 词情艷发,早著声名,负其才地,肆情矜骄,京华人士,莫不畏其舌端。”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是时 游 夏 辈,不敢措舌端。”  ——《漢語大詞典》
霹雳(霹靂)pī lì
(1).响雷,震雷。 汉 枚乘 《七发》:“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靂。”《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走进堂中,只听得打齁之声,如霹靂一般的响。” 曹禺 《雷雨》第三幕:“雷声大作,一声霹雳。”
(2).喻壮盛的声威。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 越 南海北霹靂动,蛮夷尽奉王正月。”
(3).雷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有大石柱,上作马像, 无忧王 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靂,其柱中折仆地。”
(4).比喻突然发生。 明 张景 《飞丸记·代女捐生》:“痛心如割,焦愤如焚,霹靂从空起。” 郭沫若 《南京印象》十二:“唉?这在我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实在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5).形容神速。 唐 孟郊 《峡哀》诗:“峡水剑戟狞,峡舟霹靂翔。” 明 高启 《忆昨行寄吴中故人》诗:“狐裘蒙茸欺北风,霹靂应手鸣雕弓。”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词:“结客 五陵 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靂应弓弦。”
(6).象声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风涛相豗,中作霹靂。”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赋呈有栖川炽仁亲王》诗:“拐马熟连环,飞礮鸣霹靂。”
(7).古星名。《星经》卷下:“霹靂五星在云雨北,主天威击擘万物。”
(8).古琴曲名。 唐 沈佺期 《琴曲歌辞·霹雳引》:“客有鼓瑟於门者,奏《霹靂》之商声。”参见“ 霹靂引 ”。
(9).古琴名。 明 陆延枝 《说听》卷下:“吾乡有 金某 者,得古琴曰霹靂,携入都,介所识巨璫以献,上试其音清越。”参见“ 霹靂琴 ”。  ——《漢語大詞典》
剧谈(劇談)jù tán
犹畅谈。《汉书·扬雄传上》:“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 晋 左思 《蜀都赋》:“剧谈戏论,扼腕抵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今日与 谢孝 剧谈一出来。” 金 元好问 《空山何巨川虚白庵》诗之二:“剧谈不尽江湖景,重与青灯约对牀。”  ——《漢語大詞典》
玄妙 xuán miào
(1).《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谓道家所称的“道”深奥难识,万物皆出于此。后因以“玄妙”指“道”。 汉 牟融 《理惑论》:“﹝ 牟子 ﹞鋭志於 佛 道 ,兼研 老子 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翫《五经》为琴簧。” 三国 魏 曹植 《辅臣论》:“存志太虚,安心玄妙。”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七:“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元 杨景贤 《刘行首》第四折:“草菴内谈玄妙,蒲团上讲道德,万事休题。”
(2).指 魏晋 时代清谈的玄理。《世说新语·文学》“ 裴冀州 释二家之义” 刘孝标 注引《管辂传》:“ 裴使君 有高才逸度,善言玄妙。”
(3).形容事理深奥微妙,难以捉摸。《吕氏春秋·勿躬》:“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论》:“ 周宣 之相梦, 管輅 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絶技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那做人处世的道理,太广大了,太玄妙了。”
(4).泛指微妙的道理或诀窍。《红楼梦》第一二○回:“这是我亲眼见的,并非鬼怪,况听得歌声,大有玄妙。” 胡适 《漫游的感想·麻将》:“他们从不向我这位麻将国的代表请教此中的玄妙。”  ——《漢語大詞典》
人间世(人間世)rén jiān shì
人世;世俗社会。 宋 陈师道 《平翠阁》诗:“欲置湖上田,谢絶人间世。” 清 洪升 《长生殿·怂合》:“且慢提,人间世、有一处怎偏忘记?” 茅盾 《创造》:“有时竟觉得我确已超出了人间世,夷然忘了我的存在,也忘了人的存在。”  ——《漢語大詞典》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1.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2.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3.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5.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1.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无对(無對)wú duì
(1).无双;无敌。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自伤者也。”《南史·任昉传》:“时 琅邪 王融 有才儁,自谓无对当时,见 昉 之文,怳然自失。” 唐 皇甫冉 《同李苏州伤美人》诗:“歌舞尝无对,幽明忽此分。”《三国志平话》卷中:“ 赵云 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 陶 饮素豪,从不见其沉醉,有友人 曾生 ,量亦无对。”
(2).不回答。《法苑珠林》卷十引 唐 唐临 《冥报记》:“﹝ 司马文 之弟﹞沉吟俯仰,默然无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