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添和气报丰年,特呈凶兆害生灵。

王伯成元代〕《【般涉调】哨遍_项羽自刎虎

项羽自刎

虎视鲸吞相并,灭强秦已换炎刘姓。数年逐鹿走中原,创图基祚隆兴。各驰骋,布衣学剑,陇亩兴师,霸业特昌盛。今日悉皆扫荡,上合天统,下应民情。睢河岸外勇难施,广武山前血犹腥。恨错放高皇,懊失追韩信,悔不从范增。

【幺】行走行迎,故然怒激刚强性。迤逗向垓心,预埋伏掩映山形,猛围定。涧溪沟壑,列介胄寒光莹,昼夜攻催劫掠,爪牙脱落,羽翼雕零。一个向五云乡里贺升平,一个向八卦图中竞残生,更那堪时月严凝。

【麻婆子】汉祖胜乘威势,上苍助显号令。四野布层阴重,六花飞万片轻。不添和气报丰年,特呈凶兆害生灵。手拘束难施展,足滑擦岂暂停。

【幺】自清晓彻终日,从黄昏睚五更。趁水泽身难到,夺樵路力不能。旋消冰雪润枯肠,冻烧器械焰荒荆。马无草人无饭,立不安坐不宁。

【墙头花】军收雪霁,起凛冽严风劲,汗湿征衣背似冰。战欣欣火灭烟消,干剥剥天寒地冷。

【幺】征夫楚寐清,深夜疆场静,四面悲歌忍泪听。便不思败国亡家,皆子想离乡背井。

【急曲子】帐周回立故壁,阵东南破去程。众儿郎已杳然,总安眠睡未惊。忽闻嘶困乏征马宛,猛唤回凄凉梦境。

【耍孩儿】唯除个植梦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宫。马首立虞姬工,翠蛾低敛,粉泪双擎。

【幺】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冢,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

【三煞】衡路九条,山垓九层,区区纵堑奔荒径。开基创业时皆尽,争帝图王势已倾。军逐,因寻江路,误入阴陵。

【二】付能归船路开,却懒将踏板登,丧八千子弟无踪影。羞归西楚亲求救,耻向东吴再起兵。辞了枪骑,伏霜锋闪烁,从二足奔腾。

【一】杀五侯虽惧怯,奈只身枉战争,自知此地绝天命。壮怀已丧英雄气,巨口全无叱咤声。寻思到一场长叹,百战衰形。

【尾】解委颔把顿项推,举太阿将咽颈称。子见红飘飘光的的绛缨先偏侧了金盔顶,碜可可湿浸浸鲜血早淋漓了战袍领。

赠长春宫雪庵学士

过隙驹难留时暂,百年几度聪明暗。尘事饱经谙,叹狙公暮四朝三。抵自惭,远投苍海,平步风波,空擘骊龙颔。谩赢得此身良苦,家私分外,活计尴尬。寝食玉锁紧牵连,行坐金枷自披担。世累相萦,阴行难修,业缘未减。

【幺】因见无常,谩劳供养看经忏。虽有六亲人,谁能替入棺函。劝省咱,从今白甚,则管教人,吃粉羹餐酸馅,皮骨这回绝却。三年乳哺,十月怀耽,长春有景闷时游,大道无极静中参。出凡笼再不争搀。

【耍孩儿】牵衣妻子情伤感,一任红愁绿惨。顿然脱便奔腾,不居土洞石龛。四时风月双邻友,万里乾坤一草庵。鬅松鬓,不分髻角,焉用冠簪。

【幺】浮云世态将人赚,识破也诚何以堪。布袍独驾九天风,玩无穷绿水青岚。东游瀛海思徐福,西度流沙慕老聃。抛持尽雀巢燕垒,虎窟龙潭。

【一煞】从释缚,自脱监,纸鸢无线舟无缆。风寒暑湿非吾患,味色声香莫我贪。休只待,船中满载,水低俱淹。

【二煞】莫苦求,休强揽,莫教邂逅遭坑陷。恐哉笞杖徒流绞,慎矣公侯伯子男。争夸衒,千种美禄,一品高衔。

【三煞】衣锦裘,乘骏骖,与朋共敝虽无憾。箪瓢自乐颜回巷,版筑谁亲傅说岩。君不见,花飞树底,日转天南。

【四煞】手欲翻,眼未贬,镜中华发霜匀糁。生来忙似尘中蚁,老去空如茧内蚕。明图甚,形骸伛偻,涕唾月音臜。

【五煞】饭已熟,睡正酣,尽他世味无如淡。诗囊经卷随藜杖,苍木黄菁满药篮。回头笑,青钱拍板,乌帽蓝衫。

【六煞】耳若聋,口似缄,有人来问佯妆憨。胡芦提了全无闷,皮袋肥来最不憨。渔樵伴,山声野调,阔论高谈。

【七煞】不动心,已丧胆,丹田饱养难摇撼。身欺古柏衰中旺,味胜青瓜苦后甘。功成处,脸同莲萼,头类松杉。

【收尾】甲配了庚,离应了坎。是非不在天公鉴,那道轮回近得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和气丰年凶兆生灵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添 tiān《國語辭典》

添 [ tiān ]

  1. 增加。如:「添饭」、「增添」、「添件衣服」。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红楼梦·第四○回》:「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筷来。」
和气(和氣)hé qì
(1).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2).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明 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3).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4).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刘君荐 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 刘官人 。”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5).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
(6).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7).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八:“清晨荣卫流行,法当省节语言,葆惜和气。”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神宗 问﹞:‘闻卿摄生亦有道乎?’ 潞公 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
(8).指调和血气。 宋 叶适 《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盃自害身。”  ——《漢語大詞典》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丰年(豐年)fēng nián
丰收之年。《诗·小雅·无羊》:“众维鱼矣,实维丰年。” 唐 张说 《登歌》:“喜黍稷,屡丰年。”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十一:“农家值丰年,乐事日熙熙。” 清 张惠言 《书左仲甫事》:“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  ——《漢語大詞典》
特 tè《國語辭典》

特 [ tè ]

  1. 與眾不同的、超出一般的。如:「獨特」、「特等」、「奇特」。
  2. 雄性的。如:「特牛」、「特牲」。
  1. 特別。如:「特地」、「特意」。《文選·李密·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2. 只、但。如:「不特」、「非特」。
  1. 配偶。《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2. 特務。如:「匪特」、「敵特」。
呈 chéng《國語辭典》

呈 [ chéng ]

  1. 顯露。如:「呈現」、「面呈紅潤」。
  2. 奉上。如:「謹呈」、「呈獻」、「呈上」。
  1. 舊時凡下級對上級的呈請或報告均用呈。現行公文則是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用之。
凶兆(兇兆)xiōng zhào
不吉祥的预兆。《再生缘》第二七回:“今朝相请非兇兆,往日情由不用提。” 李季 《报信姑娘》诗:“今年的风沙劲头特别大,就象什么凶兆,整天里天昏地暗。”  ——《漢語大詞典》
害 hài《國語辭典》

害 [ hài ]

  1. 灾祸、祸患。如:「灾害」、「虫害」。《诗经·鲁颂·閟宫》:「上帝是依,无灾无害。」汉·王充《论衡·感虚》:「洪水时,泛滥中国,为民大害。」
  2. 坏处、缺点。如:「百害而无一利」。
  3. 关键、要地。如:「要害」。《文选·张衡·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
  1. 损坏、破坏。如:「损害」。
  2. 妨碍、不利。如:「妨害」、「害群之马」、「害人之心不可有」。《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3. 杀、伤。如:「杀害」、「谋财害命」。《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董卓之乱,避难瑯邪,为陶谦所害。」《三国志平话·卷上》:「韩信、彭越、英布,立起汉朝天下,执谋三人道反,害其性命,是何道理?」
  4. 染病、得病。《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侯兴一个儿子,十来岁,叫做伴哥,发脾寒,害在床上。」
  5. 觉得、感到。如:「害羞」。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怕娘娘觉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红楼梦·第四六回》:「他虽害臊,我细细的告诉了他,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
  6. 使人受害。如:「你的无心之过,却害他伤心了好久。」
  7. 妒忌、忌惮。《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 无益的、不利于人的。如:「害虫」、「害处」。《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害马已去,世事都捐。」

害 [ hé ]

  1. 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同「曷 」。
生灵(生靈)shēng líng
(1).人类。《北史·四夷传序》:“万物之内生灵寡而禽兽多。” 唐 柳宗元 《愈膏肓疾赋》:“夫八紘之外,六合之中,始自生灵,及乎昆虫,神安则存,神丧则终。”《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大明太平天囯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刘示》:“上帝以泥土造人,由鼻吹入生命之气,即为生灵。”
(2).人民,百姓。《晋书·慕容盛载记》:“生灵仰其德,四海归其仁。” 唐 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诗:“今来县宰加朱紱,便是生灵血染成。”《三国演义》第四回:“请奉 陈留王 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赵朴初 《满江红·悼卢蒙巴》词:“名器早知沦盗贼,生灵竟见供荼毒。”
(3).犹生命。 南朝 梁 沈约 《千僧会愿文》:“生灵一谢,再得无期。” 南朝 梁 沈约 《与徐勉书》:“生灵有限,劳役过瘥。总此凋竭,归之暮年。”
(4).指有生命的东西。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譬光影於飞浮,比生灵於栖托。”《西游记》第三五回:“似我师父、师弟,连马四个生灵,平白的弔在洞里,我心何忍?” 杨朔 《荔枝蜜》:“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