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徐方 xú fāng
(1).指古 徐国 。《诗·大雅·常武》:“ 徐方 绎骚,震惊 徐方 。” 高亨 注:“ 徐方 , 徐 邦。”《晋书·宣帝纪》:“ 周宣王 时,以世官克平 徐方 。”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四:“君看 穆天子 ,万里穷辙迹。不有《祈招》诗, 徐方 御宸极。”参见“ 徐戎 ”。
(2).指 徐州 。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於 徐方 ,地夺於 吕布 。”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或全 齐 歷下 之军,或 大禹 徐方 之地。”参见“ 徐州 ”。 ——《漢語大詞典》
(2).指 徐州 。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於 徐方 ,地夺於 吕布 。”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或全 齐 歷下 之军,或 大禹 徐方 之地。”参见“ 徐州 ”。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东山(東山)dōng shān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沈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江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漢語大詞典》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沈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江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漢語大詞典》
禁 jīn/jìn《國語辭典》
禁 [ jìn ]
动- 制止。如:「禁烟」、「严禁烟火」、「禁倒垃圾」。
- 拘押。如:「拘禁」、「囚禁」。《辽史·卷一一二·逆臣传·耶律重元传》:「先是契丹人犯法,例须汉人禁勘,受枉者多。」
- 避讳、忌讳的事。如:「入国问禁」、「时禁」。汉·王充《论衡·讥日》:「衰世好信禁,不肖君好求福。」
- 法律、习俗所不允许的行为。如:「酒禁」、「宵禁」。《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亲田者既减,加顷复有猎禁。」
- 古时称天子居住的地方。如:「宫禁」、「紫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禁 [ jīn ]
动- 承担、受得住。如:「弱不禁风」、「禁不起风吹日晒」。《红楼梦·第五一回》:「小姑娘们冷风朔气的,别人还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就连宝兄弟也禁不住!」
- 耐,多指物体的耐用而言。如:「这双鞋真禁穿!」
游嬉(遊嬉)yóu xī
游玩戏耍。 宋 欧阳修 《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游嬉以浮於江湖,用力至逸以安,而得则过之,我有惭於於彼焉。”《红楼梦》第二三回:“你日日在外游嬉,渐次疏懒了工课。” 胡适 《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他少年时曾学神仙,学炼气,学八股时文,不务正业,喝酒游嬉。”
游玩嬉戏。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九:“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董仲舒 三年不闚园,谓勤苦不游嬉也。”《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曹共公 为人,专好游嬉,不理朝政。” ——《漢語大詞典》
游玩嬉戏。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九:“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董仲舒 三年不闚园,谓勤苦不游嬉也。”《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曹共公 为人,专好游嬉,不理朝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