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骨肉 gǔ ròu
(1).指身体。《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復于土,命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 平 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
(2).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唐 沈亚之 《上寿州李大夫书》:“ 亚之 前应贡在京师,而长幼骨肉萍居于 吴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
(3).指同姓的人。《宋书·王懿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
(4).比喻文章充实的内容。《平山冷燕》第六回:“莫怪文章生骨肉,謫来元是掌书仙。”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唐 沈亚之 《上寿州李大夫书》:“ 亚之 前应贡在京师,而长幼骨肉萍居于 吴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
(3).指同姓的人。《宋书·王懿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
(4).比喻文章充实的内容。《平山冷燕》第六回:“莫怪文章生骨肉,謫来元是掌书仙。” ——《漢語大詞典》
恩 ēn《國語辭典》
恩 [ ēn ]
名- 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的帮助。如:「感恩」、「大恩大德」。
- 情爱。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七出》:「记盒钗初赐,种下这恩深厚。」
- 有德泽的。如:「恩师」、「救命恩人」。
- 国家有特殊庆典而特别举办的。如:「恩诏」、「恩科」。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男儿(男兒)nán ér
(1).犹男子汉;大丈夫。《东观汉记·公孙述传》:“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博得锦衣归故里,功名方信是男儿。” 巴金 《家》三:“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
(2).儿子。 晋 陶潜 《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法苑珠林》卷二五:“日月满足,产得男儿。”
(3).对夫婿的称呼。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小叔叔説妾身有姦夫。妾身是儿女夫妻,怎下的药杀男儿?”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等我分娩了身孕,男儿三年孝满,恰好孩儿三岁,我便和你做夫妻。” ——《漢語大詞典》
(2).儿子。 晋 陶潜 《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法苑珠林》卷二五:“日月满足,产得男儿。”
(3).对夫婿的称呼。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小叔叔説妾身有姦夫。妾身是儿女夫妻,怎下的药杀男儿?”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等我分娩了身孕,男儿三年孝满,恰好孩儿三岁,我便和你做夫妻。”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无时(無時)wú shí
(1).不定时,随时。《仪礼·既夕礼》:“哭昼夜无时。” 郑玄 注:“哀至则哭,非必朝夕。”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贾鲁河改道》:“今屡濬屡塞,而 黄河 又衝决无时,侵逼益甚。”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于时,我更起居‘无时’,不是游息的‘无时’,而是劳作的‘无时’。”
(2).不知何时。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脩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3).没有一刻;无有一时。《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 刘氏 也。” 唐 岑参 《送郑堪归东京氾水别业》诗:“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閒。”《〈艾青诗选〉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无时不在闪耀着形象思维的光辉。”
(4).不逢时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弔。” ——《漢語大詞典》
(2).不知何时。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脩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3).没有一刻;无有一时。《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 刘氏 也。” 唐 岑参 《送郑堪归东京氾水别业》诗:“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閒。”《〈艾青诗选〉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无时不在闪耀着形象思维的光辉。”
(4).不逢时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