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尚书归取作相公,当寄丰年书一封。

杨万里宋代〕《和余处恭尚书清凉寺劝农

石城诸峰入天关,曾随骑吹经行遍。
梅花换岁初不惊,惊报行春再出城。
官甑晨炊云子玉,兵厨夜压秦淮绿。
尚书亲饷老农夫,塞道夫须兼独速。
劝农文字不怪奇,知道尚书愁我饥。
有如山农出南溪,老穉随观韩退之。
叟携群穉穉扶叟,一生只识茅柴酒。
尚书赐酒谁得尝,瓦盆满引无升斗。
今年好风来自东,五风十雨尧日同。
尚书归取作相公,当寄丰年书一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尚书相公丰年一封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相公 xiàng gōng
(1).旧时对宰相的敬称。《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一》:“相公征 关 右,赫怒震天威。” 李善 注:“ 曹操 为丞相,故曰相公也。” 唐 韩愈 《皇帝即位贺宰相启》:“相公翼亮圣明,大庆资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丞相称相公,自 魏 已然矣。” 清 吴伟业 《咏拙政园山茶花》:“近年此地归相公,相公劳苦 承明宫 。” 吴翌凤 笺注:“按《日知録》:‘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
(2).泛称官吏。 宋 王□ 《道山清话》:“ 陈莹中 云:‘ 岭 南之人见逐容,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想是见相公常来也。’”《水浒传》第二二回:“今早 宋江 出去走了一遭,回来把我女儿杀了。老身结扭到县前,这 唐二 又把 宋江 打夺了去,告相公做主。”《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值 韩大尹 陞厅,押过 许宣 当厅跪下,喝声打! 许宣 道:‘告相公不必用刑,不知 许宣 有何罪?’”
(3).旧时妇女对丈夫的敬称。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四折:“ 梁鸿 云:‘夫人请穿上者。’正旦云:‘相公,我不敢穿。’”《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这人姓 魏 ,好一表人物,就是我相公同年。”
(4).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后多指秀才。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臺做子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家道:‘原来是一位相公,一发不难了。’”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古称秀才曰措大,谓能措大事也,而天下之能措大事者惟相,故又呼秀才为相公。”
(5).旧时对男子的敬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他是江湖名士,称他 柳相公 才是。” 姚雪垠 《长夜》二二:“ 胡相公 跟你婆子没有说一句二话,都巴望着能快点把你赎回。”
(6).对学徒的戏称。 王老九 《王保京》诗:“小时候,家里穷,粟店里边当相公。挨打受气苦情重,好比小鸟入了笼。”
(7).旧时指 京 津 等地戏院中饰小旦的男演员。《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们当着这班人,敢则不敢提‘小旦’两个字,都称相公。”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什么东西?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自注:“‘相公’是 北京 戏班子里的相公。”
(8).指男妓。参见“ 相公堂子 ”。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1.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2.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1.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丰年(豐年)fēng nián
丰收之年。《诗·小雅·无羊》:“众维鱼矣,实维丰年。” 唐 张说 《登歌》:“喜黍稷,屡丰年。”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十一:“农家值丰年,乐事日熙熙。” 清 张惠言 《书左仲甫事》:“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  ——《漢語大詞典》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一封 yī fēng
(1).古以十万平方里为“一封”。《梁书·刑法志》:“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
(2).指单峰(驼)。《汉书·西域传下·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 颜师古 注:“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
(3).表数量。用于书信等封缄之物。 唐 王昌龄 《别李浦之京》诗:“小弟隣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少不得修了一封家书,差人接取家眷入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纸窗儿前,照臺儿后,一封儿小简,掉在纤纤手。”《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亲家写一封字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