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身才稍稍六尺一。

顾况唐代〕《李供奉弹箜篌歌

国府乐手弹箜篌,赤黄绦索金鎝头。早晨有敕鸳鸯殿,
夜静遂歌明月楼。起坐可怜能抱撮,大指调弦中指拨。
腕头花落舞制裂,手下鸟惊飞拨剌。珊瑚席,
一声一声鸣锡锡;罗绮屏,一弦一弦如撼铃。急弹好,
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
易调移音天赐与。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
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
来来去去如风卷。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
美女争窥玳瑁帘,圣人卷上真珠箔。大弦长,小弦短,
小弦紧快大弦缓。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
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李供奉,仪容质,
身才稍稍六尺一。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
指剥葱,腕削玉,饶盐饶酱五味足。弄调人间不识名,
弹尽天下崛奇曲。胡曲汉曲声皆好,弹著曲髓曲肝脑。
往往从空入户来,瞥瞥随风落春草。草头只觉风吹入,
风来草即随风立。草亦不知风到来,风亦不知声缓急。
爇玉烛,点银灯;光照手,实可憎。只照箜篌弦上手,
不照箜篌声里能。驰凤阙,拜鸾殿,天子一日一回见。
王侯将相立马迎,巧声一日一回变。实可重,
不惜千金买一弄。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
此州好手非一国,一国东西尽南北。除却天上化下来,
若向人间实难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身才稍稍六尺

身才 shēn cái
(1).指才能。《北史·赵彦深传》:“﹝ 彦深 ﹞讽朝廷以子 叔坚 为中书侍郎,颇招物议。时 冯子琮 子 慈明 、 祖珽 子 君信 并相继居中书,故时语云:‘ 冯 祖 及 赵 ,秽我凤池。’然 叔坚 身才最劣。”
(2).身材。身体的高矮胖瘦。才,通“ 材 ”。《全元散曲·红绣鞋》:“柳眉杏脸桃腮,不长不短俏身才。” 明 汤显祖 《邯郸记·西谍》:“小番儿身才轻巧,小番儿口舌阑番。”  ——《漢語大詞典》
稍稍 shāo shāo
(1).渐次;逐渐。《战国策·赵策二》:“ 秦 之攻 韩 魏 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汉书·韩王信传》:“居七日, 胡 骑稍稍引去。天雾, 汉 使人往来, 胡 不觉。” 唐 韩愈 孟郊 《远游联句》:“外患萧萧去,中悒稍稍瘳。”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这其间,人众稍稍聚拢,但立刻即又散开。”
(2).稍微。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区区甘累趼,稍稍息劳筋。” 明 何景明 《乡射礼直节》:“乃使学官草具其仪,予稍稍为説,其文辞义意,略去。”
(3).细微;微微。 唐 杜甫 《秋笛》诗:“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4).些许;必许。 宋 苏轼 《杂兴答鲜于子骏》诗:“平生嗜羊炙,识味肯轻饱。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岭 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谓可以御瘴。余始至,不能食,久之亦能稍稍,居岁餘,则不可一日无此君矣。”《西游补》第九回:“﹝ 秦檜 道:﹞撞着稍稍心姓 赵 的,却把浓墨涂圈,圈大罪大,圈小罪小,或灭满门,或罪妻孥,或夷三党,或诛九族,凭着 秦檜 方寸儿。”
(5).多,纷纷。 唐 薛能 《圣灯》诗:“莽莽空中稍稍灯,坐看迷浊变清澄。”《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於是守城者稍稍弃甲投兵而下。”
(6).全;都。 唐 张九龄 《上封事》:“而今刺史、县令,除京辅近处,雄望之州,刺史尤择其人,县令或备员而已。其餘 江 、 淮 、 陇 、 蜀 、 三河 诸处,除大府之外,稍稍非才。”《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益》:“同辈行稍稍进显, 益 独不调,鬱鬱去。”
(7).随即,已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唐 王昌龄 《初日》诗:“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8).刚刚;才。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二》:“座稍稍罢出, 蚡 令骑留 夫 ,或按 夫 头令谢。”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一:“去年 浙 中,冬雷发洪, 太湖 水溢,春又积雨……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
(9).不过;仅仅。 明 袁宗道 《叙守考绩序》:“今繇 张富顺 厚裕 所言观之,大夫岂稍稍著文学之用如 文翁 长卿 也歟?”
(10).已经,业经。 明 何景明 《平埧城南村》诗之一:“儿童候晨光,稍稍荆扉启。”
(11).偶然,偶尔。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先朝有名臣,卧理讼随息。稍稍延诸生,谈笑预宾客。”  ——《漢語大詞典》
六尺 liù chǐ
(1).见“ 六尺之孤 ”。
(2).指成年男子之身躯。 唐 李山甫 《下第献所知》诗之一:“虚教六尺受辛苦,枉把一身忧是非。”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我固知公等相索,故来就缚,且为共尽此酒,便以六尺付公耳。”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