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寒原 hán yuán
指冬天的原野;冷落寂静的原野。《宋书·邓琬传》:“云罗四掩,霜锋交集,犹劲飆之拂细草,烈火之扫寒原,燋卷之形,昭然已著。”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载阳郊外》:“路遶寒原古,烟横远戍迷。” 明 文徵明 《过文定公东庄》诗:“空餘列榭依流水,独上寒原眺古城。” ——《漢語大詞典》
黄云(黄雲)huáng yún
(1).黄色的云气。(1)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2)祥瑞之气。《汉书·郊祀志上》:“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 ,从上行,荐之。至 中山 ,晏温,有黄云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 沈佺期 《改年观赦》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3)雪天之云。下雪天云特黄于常云,故称。 宋 曾巩 《咏雪》:“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2).黄尘;沙尘。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孟郊 《感怀》诗:“登高望寒原,黄云鬱峥嶸。” 明 王世贞 《立春前一日过尹汝渔副使饮》诗:“落日千门飞鴈去,黄云一骑按雕迴。”
(3).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仇兆鳌 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4).比喻成熟的稻麦。 宋 王安石 《同陈和叔游齐安院》诗:“繅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 明 高启 《看刈禾》诗:“黄云渐收尽,旷望空郊平。” ——《漢語大詞典》
(2).黄尘;沙尘。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孟郊 《感怀》诗:“登高望寒原,黄云鬱峥嶸。” 明 王世贞 《立春前一日过尹汝渔副使饮》诗:“落日千门飞鴈去,黄云一骑按雕迴。”
(3).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仇兆鳌 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4).比喻成熟的稻麦。 宋 王安石 《同陈和叔游齐安院》诗:“繅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 明 高启 《看刈禾》诗:“黄云渐收尽,旷望空郊平。” ——《漢語大詞典》
郁 ( 鬱 ) yù《國語辭典》
郁 [ yù ]
形- 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 香氣濃烈。如:「濃郁」、「馥郁」。《晉書·卷四四·鄭袤等傳·贊曰》:「同鏘玉振,爭芬蘭郁。」
- 和暖。《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通「燠」。
- 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峥嵘(峥嶸)zhēng róng
(1).高峻貌。《文选·班固〈西京赋〉》:“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巖峻崷崪,金石峥嶸。” 李善 注引 郭璞 《方言注》:“峥嶸,高峻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峥嶸。” 李善 注引《字林》:“峥嶸,山高貌。” 宋 欧阳修 《鵯鵊词》:“龙楼凤闕鬱峥嶸,深宫不闻更漏声。” 巴金 《砂丁》二:“那两座大山,甚至在黑夜里也耸立在两边,摆出它们的峥嵘崎岖的样子。”
(2).指高峻的山峰。
(3).卓越,不平凡。 唐 张说 《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犖文艺,峥嶸武节。” 宋 苏轼 《和刘景文见赠》:“ 元龙 本志陋 曹 吴 ,豪气峥嶸老不除。”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抚青萍峥嶸壮志,肯教虚掷。”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事作四绝句》之三:“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嶸浩气多。”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那里啊,真是风光如画,美丽无比,人物峥嵘,情节感人。”
(4).兴盛;兴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南皮二台遗瓦砚》:“方峥嶸焕奕於一时之盛兮,詎知夫隆栋必倾而华榱终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嶸。”
(5).形容植物茂盛。 朱德 《过五指山》诗:“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嶸。”
(6).谓仕宦得意。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嶸今鼎来。” 元 汤式 《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曲:“那生,可称。一峥嶸便到 文园 令。”《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 乔五太太 道:‘娘子説那里话,似大人这等峥嶸,也彀了!昨日老身听得舍姪女与府上做亲,心中甚喜。’”
(7).高旷。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举目四顾,霜天峥嶸。” 唐 杜甫 《画鹘行》:“乾坤空峥嶸,粉墨且萧瑟。” 仇兆鳌 注:“峥嶸,高旷也。”
(8).形容岁月逝去。《文选·鲍照〈舞鹤赋〉》:“岁峥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离。” 李善 注:“岁之将尽,犹物之高。”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筑居仙縹緲,旅食岁峥嶸。” 宋 陆游 《秋声》诗:“暑退凉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峥嶸。” 明 高启 《客舍夜坐》诗:“清世莫嗟人寂寞,中年惭怯岁峥嶸。”
(9).深远貌,深邃貌。《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 补注引 颜师古 云:“峥嶸,深远貌。”《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嶸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峥嶸下无地,列缺上陵天。”《旧唐书·良吏传上·崔知温》:“又谿谷峥嶸,草木幽蔚,万一变生,悔之何及!”
(10).幽深阴暗;阴沉。《文选·鲍照〈芜城赋〉》:“崩榛塞路,峥嶸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 李善 注引《广雅》:“峥嶸,深冥也。” 唐 高适 《奉和鹘赋》:“野漭荡而风紧,天峥嶸而日曛。”
(11).犹凛冽。 唐 罗隐 《雪霁》诗:“ 南山 雪乍晴,寒气转峥嶸。” 宋 司马光 《苦寒行》:“穷冬北上 太行 岭,霰雪糺结风峥嶸。” 金 党怀英 《雪中》诗之三:“岁晏苦风雪,旷野寒峥嶸。”
(12).枯槁貌;瘦削貌。 唐 杜甫 《枯柟》诗:“楩柟枯峥嶸,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心衰面改瘦峥嶸,相见惟应识旧声。”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嶸,梦到春明身已轻。”
(13).引申为潦倒。 清 王夫之 《遣怀》诗:“乾坤极目不消愁,生事峥嶸祗敝裘。”
(14).形容波涛汹涌。 唐 王昌龄 《小敷谷龙潭祠作》诗:“跳波沸峥嶸,深处不可挹。” 宋 欧阳修 《送杨先辈登第还家》诗:“残雪 楚 天寒料峭,春风 淮 水浪峥嶸。”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峥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老残游记》第一回:“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嶸千里。”
(15).形容泪流满面貌。 前蜀 贯休 《上留田行》:“父不父,兄不兄,上留田,蝥贼生。徒陟岗,泪峥嶸。”
(16).犹狰狞。状貌凶恶。《西游记》第二二回:“项下骷髏悬九个,手持寳杖甚峥嶸。” ——《漢語大詞典》
(2).指高峻的山峰。
(3).卓越,不平凡。 唐 张说 《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犖文艺,峥嶸武节。” 宋 苏轼 《和刘景文见赠》:“ 元龙 本志陋 曹 吴 ,豪气峥嶸老不除。”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抚青萍峥嶸壮志,肯教虚掷。”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事作四绝句》之三:“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嶸浩气多。”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那里啊,真是风光如画,美丽无比,人物峥嵘,情节感人。”
(4).兴盛;兴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南皮二台遗瓦砚》:“方峥嶸焕奕於一时之盛兮,詎知夫隆栋必倾而华榱终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嶸。”
(5).形容植物茂盛。 朱德 《过五指山》诗:“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嶸。”
(6).谓仕宦得意。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嶸今鼎来。” 元 汤式 《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曲:“那生,可称。一峥嶸便到 文园 令。”《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 乔五太太 道:‘娘子説那里话,似大人这等峥嶸,也彀了!昨日老身听得舍姪女与府上做亲,心中甚喜。’”
(7).高旷。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举目四顾,霜天峥嶸。” 唐 杜甫 《画鹘行》:“乾坤空峥嶸,粉墨且萧瑟。” 仇兆鳌 注:“峥嶸,高旷也。”
(8).形容岁月逝去。《文选·鲍照〈舞鹤赋〉》:“岁峥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离。” 李善 注:“岁之将尽,犹物之高。”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筑居仙縹緲,旅食岁峥嶸。” 宋 陆游 《秋声》诗:“暑退凉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峥嶸。” 明 高启 《客舍夜坐》诗:“清世莫嗟人寂寞,中年惭怯岁峥嶸。”
(9).深远貌,深邃貌。《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 补注引 颜师古 云:“峥嶸,深远貌。”《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嶸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峥嶸下无地,列缺上陵天。”《旧唐书·良吏传上·崔知温》:“又谿谷峥嶸,草木幽蔚,万一变生,悔之何及!”
(10).幽深阴暗;阴沉。《文选·鲍照〈芜城赋〉》:“崩榛塞路,峥嶸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 李善 注引《广雅》:“峥嶸,深冥也。” 唐 高适 《奉和鹘赋》:“野漭荡而风紧,天峥嶸而日曛。”
(11).犹凛冽。 唐 罗隐 《雪霁》诗:“ 南山 雪乍晴,寒气转峥嶸。” 宋 司马光 《苦寒行》:“穷冬北上 太行 岭,霰雪糺结风峥嶸。” 金 党怀英 《雪中》诗之三:“岁晏苦风雪,旷野寒峥嶸。”
(12).枯槁貌;瘦削貌。 唐 杜甫 《枯柟》诗:“楩柟枯峥嶸,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心衰面改瘦峥嶸,相见惟应识旧声。”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嶸,梦到春明身已轻。”
(13).引申为潦倒。 清 王夫之 《遣怀》诗:“乾坤极目不消愁,生事峥嶸祗敝裘。”
(14).形容波涛汹涌。 唐 王昌龄 《小敷谷龙潭祠作》诗:“跳波沸峥嶸,深处不可挹。” 宋 欧阳修 《送杨先辈登第还家》诗:“残雪 楚 天寒料峭,春风 淮 水浪峥嶸。”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峥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老残游记》第一回:“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嶸千里。”
(15).形容泪流满面貌。 前蜀 贯休 《上留田行》:“父不父,兄不兄,上留田,蝥贼生。徒陟岗,泪峥嶸。”
(16).犹狰狞。状貌凶恶。《西游记》第二二回:“项下骷髏悬九个,手持寳杖甚峥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