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伊人著农道,我亦赋田舍。

陆龟蒙唐代〕《村夜二篇

江上冬日短,裴回草堂暝。鸿当绝塞来,客向孤村病。
绵绵起归念,咽咽兴微咏。菊径月方高,橘斋霜已并。
盘餐蔬粟粗,史籍签牌盛。目冷松桂寒,耳喧儿女竞。
开瓶浮蚁绿,试笔秋毫劲。昼户亦重关,寒屏递相映。
诗从骚雅得,字向铅椠正。遇敌舞蛇矛,逢谈捉犀柄。
无名升甲乙,有志扶荀孟。守道希昔贤,为文通古圣。
幽忧废长剑,憔悴惭清镜。只会鱼鸟情,讵知时俗性。
浮虚多徇势,老懒图历聘。既不务人知,空馀乐天命。
吾家在田野,家事苦辽夐。耕稼一以微,囷仓自然罄。
愁襟风叶乱,独坐灯花迸。明发成浩歌,谁能少倾听。
世既贱文章,归来事耕稼。伊人著农道,我亦赋田舍。
所悲劳者苦,敢用词为诧。只效刍牧言,谁防轻薄骂。
嘻今居宠禄,各自矜雄霸。堂上考华钟,门前伫高驾。
纤洪动丝竹,水陆供鲙炙。小雨静楼台,微风动兰麝。
吹嘘川可倒,眄睐花争姹。万户膏血穷,一筵歌舞价。
安知勤播植,卒岁无闲暇。种以春鳸初,获从秋隼下。
专专望穜稑,搰搰条桑柘。日晏腹未充,霜繁体犹裸。
平生守仁义,所疾唯狙诈。上诵周孔书,沈溟至酣藉。
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方,颇牧齐教化。
蛟龙任干死,云雨终不借。羿臂束如囚,徒劳夸善射。
才能诮箕斗,辩可移嵩华。若与甿辈量,饥寒殆相亚。
长吟倚清瑟,孤愤生遥夜。自古有遗贤,吾容偏称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伊人田舍

伊人 yī rén
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高亨 注:“伊人,是人,意中所指的人。”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并诗》:“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宋 苏轼 《颜阖》诗:“伊人畏照影,独往就阴息。”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嘉遯怀伊人,俯仰慨今昔。” 清 周亮工 《陈阶六在云间索同社诸子作画数十幅见寄感赋一诗》:“伊人盈一水,好句满千林。”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原来那是伊人底文件!我伸伸腰,揉着眼,取下来念了又念,伊人的冷面又复显现了。”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农 ( 農 ) nóng
农 [ nóng ]
  1.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业。~田。~产。~垦。~家。~忙。~民。~妇。~奴。
  2. 种庄稼的人:贫~。菜~。谷贱伤~。
  3. 姓。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田舍 tián shè
(1).田地和房屋。《史记·苏秦列传》:“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廡之数,曾无所芻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一回:“若是父母有钱的,更是免不了争家财,争田舍等事。”
(2).农舍。《史记·黥布列传》:“ 番阳 人杀 布 兹乡 民田舍,遂灭 黥布 。”《汉书·季布传》:“﹝ 周氏 ﹞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 鲁 朱家 卖之。 朱家 心知其 季布 也,买置田舍。” 唐 白居易 《答刘和州》诗:“我亦思归田舍下,君应厌卧郡斋中。”
(3).泛指农家或农村。 唐 王维 《送孟六归襄阳》诗:“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唐 王建 《寒食》诗:“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明 张景 《飞丸记·全家配远》:“乡梦初回已四更,田舍人家睡未醒,相思一夜情难罄。”引申为粗俗。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以倾倚申脚者为妖妍标秀,以风格端严者为田舍朴騃。”
(4).指农家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大将军 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 楚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