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凤尾与鲸牙,纷披落杂唱。

陆龟蒙唐代〕《记事

本作渔钓徒,心将遂疏放。苦为饥寒累,未得恣闲畅。
去年十二月,身住霅溪上。病里贺丰登,鸡豚聊馈饷。
巍峨卞山雪,凝冽不可向。瘦骨倍加寒,徒为厚缯纩。
晴来露青霭,千仞缺寻丈。卧恐玉华销,时时推枕望。
虽然营卫困,亦觉精神王。把笔强题诗,粗言瑰怪状。
吴兴郑太守,文律颇清壮。凤尾与鲸牙,纷披落杂唱。
缄书寄城内,搪突无以况。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方倾谢公酒,忽值庄生丧。默默阻音徽,临风但惆怅。
春归迨秋末,固自婴微恙。岁晏弗躬亲,何由免欺诳。
今来观刈获,乃在松江并。门外两潮过,波澜光荡漾。
都缘新卜筑,是事皆草创。尔后如有年,还应惬微尚。
天高气味爽,野迥襟怀旷。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
平生乐篇翰,至老安敢忘。骏骨正牵盐,玄文终覆酱。
嗟今多赤舌,见善惟蔽谤。忖度大为防,涵容宽作量。
图书筐簏外,关眼皆賸长。饿隶亦胜无,薄田家所仰。
稍离饥寒患,学古真可强。圣道庶经营,世途多踉跄。
近闻天子诏,复许私酝酿。促使舂酒材,呼儿具盆盎。
宵长拥吟褐,日晏开书幌。我醉卿可还,陶然似元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凤尾鲸牙纷披

凤尾(鳳尾)fèng wěi
(1).凤凰的尾羽。引申为秀美的细纹。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唐 皮日休 《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鳞。”
(2).对科第排尾的美称。 唐 黄滔 《寄翁文尧拾遗》诗:“龙头凤尾前年梦,今日须怜应若神。”自注:“ 滔 卯年冬在 宛陵 梦 文尧 作状头及第。”
(3).指凤尾草。 宋 秦观 《和孙莘老游龙洞》:“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 明 张宁 《方洲杂言》:“草木中耐寒者极多,素馨、车前、凤尾……不可胜纪。”
(4).即凤尾竹。亦泛指竹子。 宋 仲殊 《玉楼春》词:“黄梅雨入芭蕉晚,凤尾翠摇双叶短。”《红楼梦》第二六回:“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 莫干 好,遍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緑海,风来凤尾罗拜忙。”参见“ 凤尾竹 ”。
(5).即凤尾蕉。俗称铁树。茎上被覆鳞片,叶生茎顶,长大坚劲,羽状分裂如凤尾,故名。《剪灯馀话·凤尾草记》:“ 祖 中庭植凤尾一株,已百年。生吟啸其侧。”参见“ 凤尾蕉 ”。
(6).即凤尾笺。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四:“书题凤尾仙曹喜,恩浹螭坳学士荣。”参见“ 凤尾牋 ”。
(7).古琴尾部的美称。 南唐 李煜 《书琵琶背》诗:“天香留凤尾,餘煖在檀槽。”《红楼梦》第八九回:“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山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鲸牙(鲸牙)
宋 陈造 读师文和郡侯喜雨诗次其韵 想摩鲸牙凌浩荡,更穿月胁翔辽邈。  ——《骈字类编》
纷披(紛披)fēn pī
(1).和缓貌。《文选·王褒〈洞箫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 吕向 注:“纷披、容与,和缓貌。”
(2).盛多貌。《宋书·谢灵运传论》:“六义所因,四始攸繫,升降謳謡,纷披风什。” 唐 杜甫 《九日寄岑参》诗:“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宋 王安石 《与道原步至景德寺》诗:“前时偶见花如梦,红紫纷披竞浅深。”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桃花园》:“故或隻语生香,江花独灿;亦有数章迭綺, 蜀 锦纷披。”
(3).散乱。 北周 庾信 《枯树赋》:“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下驴入省门,左右惊纷披。”《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次日,小孺人起来,忽然头髮纷披,觉得异样,将手一摸,顶髻俱无,大叫起来。”  ——《漢語大詞典》
落 là/luò/lào《國語辭典》

落 [ luò ]

  1. 脱落、凋坠。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宋·秦观〈一斛珠·碧云寥廓〉词:「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
  2. 掉下、降低。如:「落泪」、「落价」。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 陷入、掉入。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4. 除去。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5. 掉在后面。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6. 衰败。如:「衰落」、「家道中落」。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7. 停留。如:「落脚」、「话音未落」。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诗:「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8. 留下。如:「落款」、「不落痕迹」。
  9. 得到。《红楼梦·第三四回》:「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
  10. 归属。如:「重担落在谁身上?」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1. 掉下的、凋零的。如:「落英缤纷」。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2. 余留的。《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我只当做个老丫头,情愿以大作小,服事你终身。拾些残头落脚,量不占住你正扇差徭,一举两得,可好么?」
  3. 稀疏、冷清的。如:「寥落」、「疏落」。《史记·卷一二○·郑当时传》:「家贫,宾客益落。」
  4. 伶俐。如:「俐落」。
  1. 人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部落」。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2. 停留、停顿的地方。如:「下落」、「著落」。
  3. 量词。计算成堆成叠物品的单位。如:「一落书」、「两落碗」。
  4. 姓。如汉代有落闳。

落 [ là ]

  1. 遗漏、忘记。如:「丢三落四」、「我的皮匣子落在家里了。」
  2. 掉在后面、跟不上。如:「我们一伙人登山,他总是落在后头。」

落 [ lào ]

  1. 参见「落子」、「莲花落」等条。
  1. 降落。如:「鸟儿落在树上。」
  2. (一)​之又音。
杂 ( 雜 ) zá
杂 [ zá ]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2. 混合:夹~。混~。~交。
唱 chàng《國語辭典》

唱 [ chàng ]

  1. 发出歌声。如:「唱歌」、「合唱」。唐·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高声呼叫。如:「唱名」、「唱票」。唐·李贺〈恼公〉诗:「鸡唱星悬柳,鸦啼露滴桐。」
  3. 倡导。《南史·卷一五·傅亮传》:「我首唱大义,兴复皇室。」通「倡」。
  1. 泛称诗词歌曲。如:「绝唱」、「小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