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因暖律之潜催,正直冰澌之初泮。
李子正〔宋代〕《减兰十梅(并序·总题)》
窃以花虽多品,梅最先春。始因暖律之潜催,正直冰澌之初泮。前村雪里,已见一枝;山上驿边,乱飘千片。寄江南之春信,与陇上之故人。玉脸娉婷,如寿阳之传粉;冰肌莹彻,逞姑射之仙姿。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香欺青女,冷耐霜娥。月浅溪明,动诗人之清兴;日斜烟暝,感行客之幽怀。偏宜浅蕊轻枝,最好暗香疏影。况是非常之标格,别有一种之风情。姮娥好景难拼,那更彩云易散。凭栏赏处,已遍南枝兼北枝;秉烛看时,休问今日与昨日。且辍龙吟之三弄,更停画角之数声。庚岭将军,久思止渴;传岩元老,专待和羹。岂如凡卉之娇春,长赖化工而结宝。又况风姿雨质,晓色暮云。日边月下之妖娆,云里霜中之艳冶。初开微绽,欲落惊飞。取次芬芳,无非奇绝。锦囊佳句,但能仿佛芳姿;皓齿清歌,未尽形容雅态。追惜花之馀恨,舒乐事之馀情。试缀芜词,编成短阕。曲尽一时之景,聊资四座之欢。女伴近前,鼓子祇候。
梅萼香嫩。雪里开时春粉润。雨蕊风枝。暗与黄昏取次宜。
日边月下。休问初开兼欲谢。却最妖娆。不似群花春正娇。
梅萼香嫩。雪里开时春粉润。雨蕊风枝。暗与黄昏取次宜。
日边月下。休问初开兼欲谢。却最妖娆。不似群花春正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暖律(煖律)nuǎn lǜ
古代以时令合乐律,温暖的节候称“暖律”。 唐 罗隐 《岁除夜》诗:“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宋 范纯仁 《鹧鸪天》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春之时也,暖律乍起,和风方刚。”
煖律:指温暖的节候。 宋 玉英 《浪淘沙》词:“塞上早春时,煖律犹微。”煖,一本作“ 暖 ”。 ——《漢語大詞典》
煖律:指温暖的节候。 宋 玉英 《浪淘沙》词:“塞上早春时,煖律犹微。”煖,一本作“ 暖 ”。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潜 ( 潛 ) qián
潜 [ qián ]
- 隐在水面下活动:~水。~泳。~坝。~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
- 隐藏的,秘密地:~藏。~伏。~遁。~逃。~力。~心。~师。~在。~台词。~移默化。
- 姓。
催 cuī《國語辭典》
催 [ cuī ]
动- 促使行动开始,或加速进行。如:「催生」、「时间到了,催他上车。」《文选·李密·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正直 zhèng zhí
(1).公正无私;刚直坦率。《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蔡沉 集传:“正直,不偏邪也。”《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 宋 苏轼 《海市》诗:“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鐘。” 郭沫若 《雄鸡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 顷襄王 )的时代,正直的 屈原 更进一步遭受到迫害而被放逐。”
(2).指正直的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
(3).纠正邪曲而使之正直。《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
(4).不偏斜,不弯曲。 清 林则徐 《舆纤》诗:“不为丝绳留正直,此身谁到万峰头?” 茅盾 《耶稣之死》:“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 ——《漢語大詞典》
(2).指正直的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
(3).纠正邪曲而使之正直。《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
(4).不偏斜,不弯曲。 清 林则徐 《舆纤》诗:“不为丝绳留正直,此身谁到万峰头?” 茅盾 《耶稣之死》:“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 ——《漢語大詞典》
冰澌 bīng sī
见“ 冰凘 ”。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泮 pàn《國語辭典》
泮 [ pàn ]
动- 冰解冻。《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 分开、分别。《史记·卷九七·陆贾传》:「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的宫殿。《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 古代的学校。如:「泮宫」。《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惠,十四入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