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韩世忠宋代〕《临江山

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少年衰老与山同。世间争名利,富贵与贫穷。
荣贵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单方一味言中

单方(單方)dān fāng
(1).流传于民间的药方。通常专治某种疾病,用药简单。《隋书·经籍志三》:“ 王世荣 《单方》一卷。”
(2).泛指药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汤火伤方》:“《镜花缘》説部,徵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輒效。”
(3).喻解决某种问题的有效办法。 宋 韩世忠 《临江仙》词:“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宋 刘克庄 《湖南江西道中》之一:“酒与《离骚》难捏合,不如痛饮是单方。”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一味 yī wèi
(1).一种滋味。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 清 郑珍 《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君看入品花,枝干必先异;又看蜂酿蜜,万蕊同一味。”
(2).全部滋味,整个味道。《朱子语类》卷十五:“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
(3).一种食物;一味菜肴。 晋 王羲之 《与吏部郎谢万书》:“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敕厨惟一味,求饱或三鱣。” 宋 苏轼 《雨后行菜》诗:“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饗。” 清 孙枝蔚 《蔬枰诗为宋份臣作》:“何如 庾郎 韭,一味不言少。”
(4).佛经中以 如来 教法,喻为甘味,因其理趣之唯一无二,故曰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 如来 説法,一相一味。”《涅槃经·如来性品》:“又解脱者,名为一味。”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周目环郭,澄心际海,亦既一味,实无众生。”
(5).单纯;一直。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缅寻大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 宋 陆游 《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自不愿春知。”《水浒传》第四十回:“只见那人丛裡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三:“ 张教授 一味冷静不和他惹气。”
(6).药方上每一种药称为一味。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取金液及水银一味合煮之。”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 叶天士先生 ,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言中 yán zhōng
谓发生的情况不出所言。 沙汀 《闯关》十二:“这才叫不幸而言中,情况果然发展到了最坏的境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