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
春
水绕门,树围村,雨初晴满川花草新。鸡犬欣欣,鸥鹭纷纷,占断玉溪春。爱庞公不入城阃,喜陈抟高卧烟云,陆龟蒙长散诞,陶元亮自耕耘。这几君,都不是等闲人。
夏
爱绰然,靠林泉,正当门满池千叶莲。一带山川,万顷风烟,都在几席边。压枝低金杏如拳,客来时樽酒留连。按新声歌乐府,分险韵赋诗篇。见胎仙,飞下九重天。
秋
水影寒,藕花残,被西风有人独倚阑。醉眼遥观,北渚南山,照映锦斓斑。利名尘不到柴关,绰然亭倒大幽闲。共三闾歌楚些,同四皓访商颜。笑人间,无处不邯郸。
冬白战体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赴詹事丞召至通州感疾还家
干送行,谩长亭,被恩书挽回云水情。才到燕京,便要回程,你好自在也老先生!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水和山应也恨,来与去不曾停。几曾经,不睹是的晋渊明?
自挂冠,历长安,共白云往来山水间。名不相干,利不相关,天地一身闲。绿杨堤黄鸟绵蛮,红蓼滩白鹭翩翻。尽红尘千万丈,飞不到钓鱼滩。只一竿,钓出水中仙。
绰然亭独坐
白日迟,锦鸠啼,看儿童汲泉浇菜畦。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映青山茅舍疏篱,绕孤村流水花堤。看蜂蝶高下舞,任鸥鹭往来飞。笑嘻嘻,不觉日平西。
寿日燕饮
一雨晴,百花明,谢诸公不辞郊外行。尽是簪缨,充塞门庭,车马闹纵横。递香罗争祝长生,捧金杯斗和歌声。彻青霄仙乐响,扶翠袖玉山倾。眼睁睁,险踏碎绰然亭。
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会波楼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摇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
水绕门,树围村,雨初晴满川花草新。鸡犬欣欣,鸥鹭纷纷,占断玉溪春。爱庞公不入城阃,喜陈抟高卧烟云,陆龟蒙长散诞,陶元亮自耕耘。这几君,都不是等闲人。
夏
爱绰然,靠林泉,正当门满池千叶莲。一带山川,万顷风烟,都在几席边。压枝低金杏如拳,客来时樽酒留连。按新声歌乐府,分险韵赋诗篇。见胎仙,飞下九重天。
秋
水影寒,藕花残,被西风有人独倚阑。醉眼遥观,北渚南山,照映锦斓斑。利名尘不到柴关,绰然亭倒大幽闲。共三闾歌楚些,同四皓访商颜。笑人间,无处不邯郸。
冬白战体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赴詹事丞召至通州感疾还家
干送行,谩长亭,被恩书挽回云水情。才到燕京,便要回程,你好自在也老先生!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水和山应也恨,来与去不曾停。几曾经,不睹是的晋渊明?
自挂冠,历长安,共白云往来山水间。名不相干,利不相关,天地一身闲。绿杨堤黄鸟绵蛮,红蓼滩白鹭翩翻。尽红尘千万丈,飞不到钓鱼滩。只一竿,钓出水中仙。
绰然亭独坐
白日迟,锦鸠啼,看儿童汲泉浇菜畦。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映青山茅舍疏篱,绕孤村流水花堤。看蜂蝶高下舞,任鸥鹭往来飞。笑嘻嘻,不觉日平西。
寿日燕饮
一雨晴,百花明,谢诸公不辞郊外行。尽是簪缨,充塞门庭,车马闹纵横。递香罗争祝长生,捧金杯斗和歌声。彻青霄仙乐响,扶翠袖玉山倾。眼睁睁,险踏碎绰然亭。
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会波楼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摇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带行(帶行)dài xíng
(1).犹言带官兼职。《宋史·理宗纪五》:“ 湖南 诸将 温和 转左武大夫、带行遥郡刺史, 李虎 官三转、带行閤门宣赞, 鄮进 带行 復州 团练使。”
(2).方言。犹带累。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一章:“就那一般讲究赌品的人,也气鼓鼓地叫吼道:‘输不起,就莫来!手气瘟的人,别带行了我们!’”原注:“带行,理应念作‘带胁’,即连累之意。这句方言,至今尚流行于大部分 四川 地方。” ——《漢語大詞典》
(2).方言。犹带累。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一章:“就那一般讲究赌品的人,也气鼓鼓地叫吼道:‘输不起,就莫来!手气瘟的人,别带行了我们!’”原注:“带行,理应念作‘带胁’,即连累之意。这句方言,至今尚流行于大部分 四川 地方。”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所望 suǒ wàng
期望。《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权 遣 周瑜 、 程普 等水军数万,与 先主 并力与 曹公 战於 赤壁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儻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王沐 ﹞僦舍经三十日,始得一见 涯 於门屏,所望不过一簿尉耳。” ——《漢語大詞典》
无成(無成)wú chéng
(1).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其无成,君无辱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事无大小,物无难易,反天之道无成者。” 唐 杜甫 《客居》诗:“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
(2).作自谦之辞。指一事无成的人。 五代 齐己 《酬西川楚峦上人卷》诗:“东西五千里,多谢寄无成。”
(3).犹言不以成功自居。语出《易·坤》:“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宋 苏辙 《观会通以行典礼论》:“至於《坤》之初,警之以履霜;其上,戒之以龙战;其三,教之以无成;其四,填之以括囊。” ——《漢語大詞典》
(2).作自谦之辞。指一事无成的人。 五代 齐己 《酬西川楚峦上人卷》诗:“东西五千里,多谢寄无成。”
(3).犹言不以成功自居。语出《易·坤》:“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宋 苏辙 《观会通以行典礼论》:“至於《坤》之初,警之以履霜;其上,戒之以龙战;其三,教之以无成;其四,填之以括囊。” ——《漢語大詞典》
管 guǎn《國語辭典》
管 [ guǎn ]
名- 乐器名。以竹制成,上有六孔,可吹气发声。《说文解字·竹部》:「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管乐器的通称。《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文选·陆机·文赋》:「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 中空的圆柱形物体。如:「水管」、「灯管」、「橡皮管」。
- 借指笔。南朝梁·刘孝标〈答刘之遴借类苑书〉:「搦管联册,纂兹奇英。」
- 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北史·卷三三·李灵传》:「元等入城,收管籥。」
-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管仲。
- 主持、办理。如:「管理」、「管辖」。《史记·卷八七·李斯传》:「管事二十余年。」
- 约束、教导。如:「管教」、「看管」。《红楼梦·第五九回》:「干的我管不得,你是我肚里掉出来的,难道也不敢管你不成?」
- 理会、顾虑。如:「别管他,我们先走。」《红楼梦·第五九回》:「姑娘你不知道,别管我们闲事。」
- 关系、干涉。《红楼梦·第二○回》:「去不去,管我什么事?」
- 担任、负责。如:「我管招呼,你管收礼。」
- 负责供给。如:「管吃管住」。
- 保证、铁定。如:「包管你会满意。」《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关。」
- 将、把,与「叫」合用。如:「我管祖母叫奶奶。」、「大家都管他叫大哥。」
伴 bàn《國語辭典》
伴 [ bàn ]
名- 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伴侶」、「老伴」、「夥伴」。《三國志·卷四○·蜀書·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陪同、依隨。如:「伴我良宵」。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宋·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詞:「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 和聲。如:「你歌我伴」。
- 陪著。如:「伴讀」、「伴遊」。
- 和著。如:「伴奏」、「伴唱」。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动-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名- (一)、
- 之又音。
饮气(飲氣)yǐn qì
忍气。《魏书·韩子熙传》:“及会公卿,议王之罪,莫不俛眉饮气,唯諮是从。” 唐 李玖 《白衣叟述甘棠馆西楹诗》:“浮云凄惨日微明,沉痛将军负罪名,白昼叫閽无近戚,縞衣饮气只门生。” 清 黄景仁 《荻港舟次遇徐逊斋太守罢官归滇南》诗:“只有贱子感填臆,短歌饮气别不得。” ——《漢語大詞典》
吞声(吞聲)tūn shēng
(1).不出声;不说话。 汉 马融 《长笛赋》:“于时也, 緜驹 吞声, 伯牙 毁絃。”《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羣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唐 刘禹锡 《谢门下武相公启》:“吞声咋舌,显白无路。”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一个个都吞声儿就牢狱。” 刘半农 《耻辱的门》诗:“我呢?我除吞声承受外,那空气,你的上帝所造的空气,还肯替我的呻吟,颤动出一半个低微的声浪么?”
(2).无声地悲泣。 唐 杜甫 《哀江头》诗:“ 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 曲江 曲。” 宋 贺铸 《忆秦娥》词:“王孙何许音尘絶,柔桑陌上吞声别。”《三国演义》第三回:“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馁,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漢語大詞典》
(2).无声地悲泣。 唐 杜甫 《哀江头》诗:“ 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 曲江 曲。” 宋 贺铸 《忆秦娥》词:“王孙何许音尘絶,柔桑陌上吞声别。”《三国演义》第三回:“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馁,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