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伽腽肭南北朝〕《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女莫愁,吾教女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人瓮中

曩 nǎng《國語辭典》

曩 [ nǎng ]

  1. 从前、往日。如:「曩昔」、「曩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一人 yī rén
(1).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孔 传:“一人,天子。”《书·汤诰》:“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誥。’” 孔 传:“天子自称曰予一人。” 汉 班固 《白虎通·号》:“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臣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书》曰:‘不施予一人。’”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记》:“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诗:“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
(2).一个人。《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 李卓吾 一人之是非,可也。”
(3).犹一体。《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4).谓使全国之人齐心协力。《荀子·富国》:“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杨倞 注:“谓不能齐一其人,同力以拒大国也。”  ——《漢語大詞典》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1.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2.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1.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1.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2.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1.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2.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1.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2.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瓮中(瓮中)
宋史礼志熙宁十年四月以夏旱内出蜥蜴祈雨法捕蜥蜴数十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择童男十三岁下十岁上者二十八人分两番衣青衣以青饰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咒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瓮又岳飞传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中 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者齐民要术河东颐白酒法常于瓮中酿无好瓮 用先酿酒大瓮净洗曝乾侧瓮著地作之  ——《骈字类编》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1.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2.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1.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1.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2.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3.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1.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1. 姓。如汉代有盛苞。
谷 ( 穀 ) gǔ《國語辭典》

谷 [ gǔ ]

  1. 兩山間的水道或低地。如:「山谷」、「河谷」。《墨子·節用中》:「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三國演義·第九○回》:「孔明棄車步行。忽到一山,望見一谷,形如長蛇,皆危峭石壁,並無樹木。」
  2. 窮困。《詩經·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3. 姓。如漢代有谷吉。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谷 [ yù ]

  1. 參見「吐谷渾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