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李白唐代〕《独漉篇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弯弓向天中道失归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弯弓(彎弓)wān gōng
(1).挽弓;拉弓。 汉 贾谊 《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唐 崔融 《拟古》诗:“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 明 李梦阳 《豆莝行》:“弯弓值冻不敢发,昔何猛毅今何懦?”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2).谓原相友善者反目成仇。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初, 舒 为县尉,坐手杀人停废, 无尽 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乃尔,士论恶之……弯弓成俗,亦何足多怪。”《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酒肉弟兄千箇有,落难之中无一人。还有朝兄弟,暮仇敌,纔放下酒杯,出门便弯弓相向。”
(3).弯曲成弓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老头把饭端了上来, 余敬唐 就弯弓着背走出去了。”  ——《漢語大詞典》
向天
杨维桢诗道傍仰首鸣向天  ——《韵府拾遗 先韵》
射 shè/yè/yì《國語辭典》

射 [ shè ]

  1. 用推力或彈力等送出弓箭、炮彈或某種物體。如:「發射」、「注射」、「掃射」、「噴射」。
  2. 猜度、猜測。如:「金銀銅鐵射一地名。」
  3. 用言語文字暗示或中傷。如:「影射」。《資治通鑑·卷一四·漢紀六·文帝前六年》:「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4. 光線映照。如:「反射」、「折射」、「光芒四射」。
  1. 有關放箭技能的訓練。《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射 [ yì ]

  1. 參見「無射 」條。

射 [ shí ]

  1. 放箭使中目標物。《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射 [ yè ]

  1. 參見「射干」、「僕射」等條。
惜 xī《國語辭典》

惜 [ xí ]

  1. 爱怜、珍视、舍不得。如:「惜福」、「吝惜」、「爱惜」、「死不足惜」、「怜香惜玉」。唐·白居易〈日长〉诗:「爱水多櫂舟,惜花不扫地。」
  2. 悲痛、哀伤。如:「痛惜」。《文选·陆机·叹逝赋》:「望汤谷以企予,惜此景之屡戢。」《聊斋志异·卷八·张贡士》:「犹述其曲文,惜不能全忆。」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中道 zhōng dào
(1).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 伊兰 、 埃及 ,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 ,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 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3).中正之道。《孟子·尽心下》:“ 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4).犹言折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5).黄道。《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6).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合乎道义。《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
失归(失归)
苏辙诗行贪遂失归  ——《韵府拾遗 微韵》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1.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3.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4.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5.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6.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7.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