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部民 bù mín
统属下的人民;邑民。《魏书·序纪·神元帝》:“积十数岁,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 清 顾炎武 《卓太傅祠》诗:“拱木环遗寝,空山走部民。” 王蘧常 汇注:“谓至今邑民犹奔走空山,祭拜其庙也。” 清 丘逢甲 《奉题仙屏中丞舟行杂咏诗卷并以留别》诗之一:“海南翘首瞻乡月,老友于今是部民。” ——《漢語大詞典》
乡人(鄉人)xiāng rén
(1).同乡的人。《左传·庄公十年》:“公将战, 曹劌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后汉书·彭宠传》:“﹝ 宠 ﹞惧诛,即与乡人 吴汉 亡至 渔阳 。”《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彼此因是乡人,分外亲热。” 清 谢淞洲 《寒夜》诗:“含泪别乡人,翻然作游子。” 张天翼 《小彼得·皮带》:“因为家里穷,给乡人族人都瞧不起,他就想挣口气。”
(2).乡下人。有时亦指俗人。《孟子·离娄下》:“ 舜 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北顶》:“每岁四月有庙市,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 冰心 《往事·六一姊》:“我矮,看不见, 曲 家的长孙还因此出去踢开了土阶上列坐的乡人。”
(3).指乡大夫。《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 郑玄 注:“乡人,乡大夫也。” ——《漢語大詞典》
(2).乡下人。有时亦指俗人。《孟子·离娄下》:“ 舜 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北顶》:“每岁四月有庙市,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 冰心 《往事·六一姊》:“我矮,看不见, 曲 家的长孙还因此出去踢开了土阶上列坐的乡人。”
(3).指乡大夫。《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 郑玄 注:“乡人,乡大夫也。”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厚薄 hòu báo
(1).厚度。《礼记·月令》:“﹝孟冬之月﹞飭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薄厚,塋丘垄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脯腊》:“作甜脆脯法:腊月取麞、鹿肉,片,厚薄如手掌。直阴乾,不着盐。脆如凌雪也。” 清 孙枝蔚 《陆放翁研歌为毕载积题》诗:“不闻拨刺转堪疑,到手且看石厚薄。”
(2).犹浓淡;稀稠。《周礼·天官·酒正》:“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饌。”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杓中下--先试,不下,更与水蜜。”
(3).犹大小;多少。《商君书·开塞》:“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使其并贤居治,则功有厚薄。” 宋 苏轼 《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夫三等以上,钱物之数,虽其亲戚不能周知,至于物力之厚薄,则令佐之稍有才者,可意度也。” 清 李渔 《巧团圆·词源》:“那些择婿之家,不问腹笥之盈虚,止询家私之厚薄。” 陈毅 《满江红·访问椰庄公社》词:“我来访,事事学,问收入,问厚薄。”
(4).顺利和蹇滞。多指命运。 汉 王充 《论衡·幸偶》:“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僕,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汉书·叙传上》:“得气者蕃滋,失时者苓落,参天墬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 晋 刘琨 《答卢谌》诗:“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
(5).犹亲疏。《淮南子·主术训》:“夫以一人之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岂其趋舍厚薄之势异哉。”《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嘏 常论才性同异, 钟会 集而论之”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若皆知其不终,而情有彼此,是为厚薄由于爱憎,奚豫於成败哉?以爱憎为厚薄,又亏於雅体矣。”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尚书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考行取友甚峻,能銖两人伦,而滔滔者莫见其厚薄。”《玉娇梨》第一回:“﹝ 杨御史 ﹞走进厅来望着 白公 便叫道:‘年兄好人,一般都是朋友,为何就分厚薄?’”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小朋友,谁道上天生人有厚薄?”
(6).指富裕或穷困。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世俗不以厚薄为鄙陋,富者过奢,贫者殫财,刑法不能禁,礼义不能止。”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每岁自三四元以至百餘元,皆视其家之厚薄而定焉。”
(7).犹好坏。《荀子·成相》:“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唐 元稹 《唐上柱国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报 愔 以惠,报 錡 以常,称示厚薄,俾文相当。”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臣闻国之文章应於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看他举止如何,斟酌待他的厚薄就是了。”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浙人以白露节前,早晚得雨,见秋成之厚薄。” ——《漢語大詞典》
(2).犹浓淡;稀稠。《周礼·天官·酒正》:“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饌。”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杓中下--先试,不下,更与水蜜。”
(3).犹大小;多少。《商君书·开塞》:“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使其并贤居治,则功有厚薄。” 宋 苏轼 《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夫三等以上,钱物之数,虽其亲戚不能周知,至于物力之厚薄,则令佐之稍有才者,可意度也。” 清 李渔 《巧团圆·词源》:“那些择婿之家,不问腹笥之盈虚,止询家私之厚薄。” 陈毅 《满江红·访问椰庄公社》词:“我来访,事事学,问收入,问厚薄。”
(4).顺利和蹇滞。多指命运。 汉 王充 《论衡·幸偶》:“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僕,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汉书·叙传上》:“得气者蕃滋,失时者苓落,参天墬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 晋 刘琨 《答卢谌》诗:“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
(5).犹亲疏。《淮南子·主术训》:“夫以一人之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岂其趋舍厚薄之势异哉。”《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嘏 常论才性同异, 钟会 集而论之”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若皆知其不终,而情有彼此,是为厚薄由于爱憎,奚豫於成败哉?以爱憎为厚薄,又亏於雅体矣。”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尚书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考行取友甚峻,能銖两人伦,而滔滔者莫见其厚薄。”《玉娇梨》第一回:“﹝ 杨御史 ﹞走进厅来望着 白公 便叫道:‘年兄好人,一般都是朋友,为何就分厚薄?’”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小朋友,谁道上天生人有厚薄?”
(6).指富裕或穷困。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世俗不以厚薄为鄙陋,富者过奢,贫者殫财,刑法不能禁,礼义不能止。”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每岁自三四元以至百餘元,皆视其家之厚薄而定焉。”
(7).犹好坏。《荀子·成相》:“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唐 元稹 《唐上柱国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报 愔 以惠,报 錡 以常,称示厚薄,俾文相当。”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臣闻国之文章应於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看他举止如何,斟酌待他的厚薄就是了。”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浙人以白露节前,早晚得雨,见秋成之厚薄。” ——《漢語大詞典》
有人 yǒu rén
(1).谓有杰出的人物。《晋书·忠义传序》:“ 卞壼 、 刘超 、 钟雅 、 周虓 等已入列传,其餘即敍其行事,以为《忠义传》,用旌 晋氏 之有人焉。”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房 故为官族,称世有人。”
(2).谓有靠山。如:朝中有人好做官。
(3).泛指有某人。《孟子·尽心下》:“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樱桃小口娇声颤,不防花下,有人肠断。” 巴金 《春》一:“有人从梅林那面走过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 ——《漢語大詞典》
(2).谓有靠山。如:朝中有人好做官。
(3).泛指有某人。《孟子·尽心下》:“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樱桃小口娇声颤,不防花下,有人肠断。” 巴金 《春》一:“有人从梅林那面走过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 ——《漢語大詞典》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 管,干预:概不过~。
-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 姓。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美恶(美惡)měi è
(1).美丑;好坏。指财货、容貌、年成、政俗等。《荀子·儒效》:“通财货,相美恶,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镜以精明,美恶自服。”《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2).是非。《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郑玄 注:“美恶,説之是非也。” ——《漢語大詞典》
(2).是非。《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郑玄 注:“美恶,説之是非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