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牵丝罢戏场,祭馀雨后两相忘。
范成大〔宋代〕《请息斋书事三首 其二》
刻木牵丝罢戏场,祭馀雨后两相忘。门虽有雀尚廷尉,食已无鱼休孟尝。
虱里趋时真是贼,虎中宣力任为伥。篱东舍北谁情话,鸡语鸥盟意却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刻木 kè mù
(1).在木质器物上雕刻。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
(2).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3).谓将木雕成人像。 晋 干宝 《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
(4).狱吏的代称。 宋 范仲淹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 、 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参见“ 刻木为吏 ”。 ——《漢語大詞典》
(2).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3).谓将木雕成人像。 晋 干宝 《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
(4).狱吏的代称。 宋 范仲淹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 、 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参见“ 刻木为吏 ”。 ——《漢語大詞典》
牵丝(牽絲)qiān sī
(1).佩绶。谓任官。《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牵丝及 元兴 ,解龟在 景平 。” 李善 注:“牵丝,初仕;解龟,去官也。”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坐厌牵丝倦,因从解綬旋。”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十一:“牵丝入仕陪元宰,执简排塲见古贤。”
(2). 唐 宰相 张嘉贞 欲纳 郭元振 为婿,因命五女各持一红丝线于幔后,露线头于外,使 郭 牵其一。 郭 牵得第三女。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后以“牵丝”、“牵红”、“牵红线”、“牵红丝”为选婿或择妻的典故。《剪灯馀话·琼奴传》:“ 耕云 曰:‘古人有射屏、牵丝、设席等事,皆所以择婿也。’”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提宗》:“京邸相逢, 温郎 情致,为投诗竟遂牵红。”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当时才子,竞著黄衫;命世清流,为牵红线。” 陈寅恪 《论〈再生缘〉校补记》:“今论者竟为之强牵红丝,使成嘉偶,以效法 乔太守 之乱点鸳鸯谱,岂不异哉。”
(3).犹引绳。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
(4).即牵丝戏。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梁鍠》:“《咏木老人》云:‘刻木牵丝作老翁,鷄皮鹤髮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清 钱谦益 《新岁有感》诗之二:“依社凭丛原是鬼,牵丝刻木总为神。”参见“ 牵丝戏 ”。
(5).书法术语。指笔势往来牵带痕迹显见在两画之间者。 杨再春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笔法·草书》:“草书妙在随势生形,其点画间的连系每以牵丝映带。” ——《漢語大詞典》
(2). 唐 宰相 张嘉贞 欲纳 郭元振 为婿,因命五女各持一红丝线于幔后,露线头于外,使 郭 牵其一。 郭 牵得第三女。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后以“牵丝”、“牵红”、“牵红线”、“牵红丝”为选婿或择妻的典故。《剪灯馀话·琼奴传》:“ 耕云 曰:‘古人有射屏、牵丝、设席等事,皆所以择婿也。’”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提宗》:“京邸相逢, 温郎 情致,为投诗竟遂牵红。”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当时才子,竞著黄衫;命世清流,为牵红线。” 陈寅恪 《论〈再生缘〉校补记》:“今论者竟为之强牵红丝,使成嘉偶,以效法 乔太守 之乱点鸳鸯谱,岂不异哉。”
(3).犹引绳。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
(4).即牵丝戏。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梁鍠》:“《咏木老人》云:‘刻木牵丝作老翁,鷄皮鹤髮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清 钱谦益 《新岁有感》诗之二:“依社凭丛原是鬼,牵丝刻木总为神。”参见“ 牵丝戏 ”。
(5).书法术语。指笔势往来牵带痕迹显见在两画之间者。 杨再春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笔法·草书》:“草书妙在随势生形,其点画间的连系每以牵丝映带。” ——《漢語大詞典》
罢 ( 罷 ) bà/ba/pí
罢 [ bà ]
- 停,歇:~休。~工。~课。~市。~论(打消了打算)。~笔(停止写作)。
- 免去,解除:~免。~官。~职。~黜。
- 完了,毕:吃~饭。
- 同“吧”。
- 同“疲”,累。
戏场(戲場)xì chǎng
表演杂技、戏曲的场所。《隋书·音乐志下》:“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於 端门 外, 建国门 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 宋 陆游 《出游》诗之四:“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 鲁迅 《准风月谈·推》:“旧历端午,在一家戏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 ——《漢語大詞典》
祭 jì/zhài《國語辭典》
祭 [ jì ]
動- 拜鬼神。如:「祭祀」。《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對死者致敬追思。如:「祭弔」。唐·張籍〈沒蕃故人〉詩:「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 唸咒以施用法寶,常用於古小說中。《封神演義·第五四回》:「不防土行孫祭起綑仙繩,一聲響,把哪吒平空拿了去。」
- 祭奠的儀式。如:「家祭」、「公祭」。
祭 [ zhài ]
名- 姓。如漢代有祭遵。
馀 ( 余 餘 ) yú
馀 [ yú ]
- 见“余”。
- 姓。
雨后(雨後)yǔ hòu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漢語大詞典》
两 ( 兩 ) liǎng
两 [ liǎng ]
-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相忘 xiāng wàng
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 白采 《被摈弃者》:“我宝宝一天一天的烦聒我,同伴都像与我相忘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