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幽幽古殿门,下压浮云端。

窦参唐代〕《登潜山观

山势欲相抱,一条微径盘。攀萝歇复行,始得凌仙坛。
闻道葛夫子,此中炼还丹。丹成五色光,服之生羽翰。
灵草空自绿,馀霞谁共餐。至今步虚处,犹有孤飞鸾。
幽幽古殿门,下压浮云端。万丈水声落,四时松色寒。
既入无何乡,转嫌人事难。终当远尘俗,高卧从所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幽幽殿门下压浮云

幽幽 yōu yōu
(1).深远貌。《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毛 传:“幽幽,深远也。” 清 龚自珍 《寒月吟》:“幽幽东南隅,似有偕隐宅。” 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你觉得这一种‘冷处浓’的幽幽的乡情,是异国他乡所万尝不到的!”
(2).寂静貌。 宋 苏轼 《和陶拟古》之三:“客去室幽幽,鵩鸟来坐隅。”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幽幽斯轩,茨户瓮牖。”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空堂莞秸正幽幽,高枕慙非抱膝流。”
(3).(形容声音、光线等)轻微;微弱。 唐 温庭筠 《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郁达夫 《采石矶》:“不过在这期间内,他对人虽不说话,对自家却总一个人老在幽幽的好像讲论什么似的。” 张天翼 《新生》:“路灯怪可怜地发着幽幽的亮光,叫人觉得比没有灯还要暗惨些。”
(4).悠闲貌。 唐 吕岩 《又记》:“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
(5).深暗貌。 唐 韩愈 《将归操》:“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康有为 《泛漓江到桂林》诗:“瀰瀰桂水清,幽幽桂树直。”  ——《漢語大詞典》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殿门(殿门)
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阙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破又蒯成侯緤传上欲自击陈豨蒯成侯泣曰始秦攻 天下未尝自行今上常自行是为无人可使者乎上以为爱我赐入殿门不趋杀人不死屋又优孟传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 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疏汉书霍光传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晰 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 后汉书宋意传陛下至孝烝烝恩爱隆深以济南王康中山王焉先帝昆弟特蒙礼宠圣情恋恋不忍远离比年朝见久留京师崇以叔父之尊同之家人之礼车入殿门即席不拜分甘损膳赏赐优渥赐吴志陆逊传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 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阳齐书礼志江左多虞不复晨贺夜漏未尽十刻开宣 门至平旦始开殿门昼漏上五刻皇帝乃出受贺  ——《骈字类编》
下压(下压)
唐 罗隐 巫山高 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  ——《骈字类编》
浮云(浮雲)fú yún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