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似恁他、人怪憔悴,甘心总为伊呵。

谭意哥宋代〕《长相思令

旧燕初归,梨花满院,迤逦天气融和。新晴巷陌,是处轻车骏马,禊饮笙歌。旧赏人非,对佳时、一向乐少愁多。远意沉沉,幽闺独自颦蛾。
正消黯、无言自感,凭高远意,空寄烟波。从来美事,因甚天教,两处多磨。开怀强笑,向新来、宽却衣罗。似恁他、人怪憔悴,甘心总为伊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憔悴甘心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恁 nèn/nín《國語辭典》

恁 [ rèn ]

  1. 思、念。《文选·班固·典引》:「若然受之,宜亦懃恁旅力。」宋·王安石〈酬王伯虎〉诗:「徂年幸未暮,此意可勤恁。」
  1. 哪。如:「恁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2. 什么、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我歇之后,有恁人在此房中安歇?」
  3. 如此、这样。如:「恁的」、「恁般」。宋·欧阳修〈玉楼春·酒美春浓花世界〉词:「已去少年无计奈,且愿芳心长恁在。」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
  4. 怎么。如:「恁么」。《水浒传·第三回》:「你也须认的洒家,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

恁 [ nín ]

  1. 第二人称。《董西厢·卷四》:「说恁心聪,算来有分咱家共。」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纵然恁哀鸣千状,我此心断易不转。」通「你」、「您」。
他 tā《國語辭典》

他 [ tā ]

  1. 第三人称。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1. 另外的、别的。如:「他人」、「他日」、「他家的事」。
  1. 其它方面的。如:「早已他去,不知所终。」
  1. 别的方面或其余的事。《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1. 用于句中当衬字,无所指。如:「唱他几句」、「喝他几杯」。有时缀以「这」、「那」。如:「投宿于他这旅舍」、「看他那天气好像要下雨」。亦可缀「这个」。如:「我恨就恨他这个冰天雪地」。

他 [ ​tuō ]

  1. (一)​之又音。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怪 guài《國語辭典》

怪 [ guài ]

  1. 奇异的。如:「怪模怪样」、「奇形怪状」。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1. 奇异、不寻常的事物。《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2. 神话传说中的妖魔之类。如:「鬼怪」、「妖怪」。《文选·班彪·王命论》:「震电晦冥,有龙蛇之怪。」
  3. 姓。如黄帝时有怪义。
  1. 惊讶、疑忌。《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2. 责备、埋怨。如:「责怪」、「怪罪」。《荀子·正论》:「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儒林外史·第三回》:「论这事,只该怪我们 金老爷。」
  1. 很、甚。如:「这娃儿怪讨人喜欢的!」《红楼梦·第四二回》:「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
憔悴 qiáo cuì
亦作“ 憔瘁 ”。
(1).黄瘦;瘦损。《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韦昭 注:“憔悴,瘦病也。”《三国志·魏志·于禁传》:“帝引见 禁 ,鬚髮皓白,形容憔顇。” 唐 王建 《调笑令》词之一:“玉颜憔悴三年,谁復商量管絃?”《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保安 见 仲翔 形容憔悴,半人半鬼。”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三:“仅仅十天不见,我看见 立群 是憔悴了许多。”
(2).凋零;枯萎。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否》:“毛羽憔悴,志如死灰。” 宋 梅尧臣 《风异赋》:“乾坤黯惨,物色憔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七:“花有点憔悴……我想这一点新鲜的水会使它们苏生。”
(3).引申为衰败。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4).谓竭尽心力。《左传·昭公七年》:“《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憔悴,今本《诗·小雅·北山》作“尽瘁”。《周礼·秋官·小司寇》“议勤之辟” 汉 郑玄 注:“谓憔悴以事国。”
(5).困顿。《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战国策·燕策一》:“西困 秦 三年,民憔瘁,士罢弊。”《明史·邹智传》:“风俗浮薄,生民憔悴。” 巴金 《利娜·第十封信》:“在小村庄里,在那些分散的破屋内,农民就憔悴地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6).忧戚;烦恼。《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倚巖石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王逸 注:“中心憔悴,无欢乐之时也。”《后汉书·清和王庆传》:“ 杨 失志憔悴,卒於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飞烟传》:“企望宽怀,毋至憔悴。”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强风情不晓事,呆廝!谁着你将钱去买憔悴。”
(7).陋贱之人。《后汉书·应劭传》:“《左氏》实云虽有 姬 姜 丝麻,不弃憔悴菅蒯。” 李贤 注:“《左传》曰:‘《诗》云: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 姬 姜 ,无弃蕉萃。’ 杜 注云:‘……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  ——《漢語大詞典》
甘心 gān xīn
(1).愿意。《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唐 张鷟 《游仙窟》:“千看千意密,一见一怜深。但当把手子,寸斩亦甘心。” 刘半农 《扬鞭集·晓》:“晓风轻轻吹来,很凉快,很清洁,叫我不甘心睡。”
(2).快意。《左传·庄公九年》:“ 管召 ,讎也,请受而甘心焉。” 杜预 注:“甘心,言快意戮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因为它的事业在本质上是进步文化事业,已足招顽固派的嫉视,必欲置之死地而后甘心。”
(3).指使之快意。《汉书·汲黯传》:“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甘心夷狄之人乎!”
(4).羡慕;向慕。《史记·封禅书》:“﹝三神山﹞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世主莫不甘心焉。” 司马贞 索隐:“甘心,谓心甘羡也。”《北史·裴矩传》:“ 矩 盛言胡中多诸寳物, 吐谷浑 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自 汉 以来,学者耻言 商鞅 、 桑弘羊 ,而世主独甘心焉。”
(5).苦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頽龄。饥饉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纔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騖焉。”
(6).纵情。《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 杜牧 ﹞闻 湖州 名郡,风物妍好,且多奇色,因甘心游之。”  ——《漢語大詞典》
总 ( 總 ) zǒng
总 [ zǒng ]
  1. 聚合,聚在一起:~之。~数。~体。~结。汇~。
  2. 概括全部,主要的:~纲。~则。
  3. 为首的,最高的:~司令。~裁。~经理。~统。
  4. 束系,束头发:~角(jiǎo )。
  5. 经常,一直:~是这样。
  6. 一定,无论如何:~归。“万紫千红~是春”。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伊 yī《國語辭典》

伊 [ yī ]

  1. 第三人称代名词,相当于「彼」、「他」。《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你」。《董西厢·卷七》:「我于伊志诚没倦怠,你于我坚心莫更改。」元·佚名《马陵道·第三折》:「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
  1. 表示肯定,相当于「是」。《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文选·陆机·文赋》:「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2. 文言助词,表示「刚刚」的意思。如:「就职伊始」、「开幕伊始」。
  1. 姓。如商朝有伊尹。
呵 hē/a/kē《國語辭典》

呵 [ hē ]

  1. 怒声责骂。如:「呵责」、「呵叱」。《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惠嗣公使人伪关市,关市呵难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
  2. 嘘气使暖和。如:「呵气」、「呵手」、「呵冻」。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紫焰嘘呵,高灵下堕。」宋·苏轼〈四时词〉四首之四:「起来呵手画双鸦,醉脸轻匀衬眼霞。」
  3. 吆喝。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1. 形容笑声。如:「呵呵大笑」。
  1. 表惊讶的语气。如:「呵!来了这么多的人。」

呵 [ ō ]

  1. 用于句尾或语气停顿处,表惊叹。如:「这么多钱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