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归有光明代〕《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堦寂寂 一作:阶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书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1.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2.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3.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4.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5.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6.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1.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书满(书满)
唐 郑谷 深居 书满闲窗下,琴横野艇中。  ——《骈字类编》
架 jià《國語辭典》

架 [ jià ]

  1. 泛指一般有线条组织,具支撑或搁置作用的结构体。如:「鹰架」、「屋架」、「骨架」、「衣架」、「葡萄架」、「书架」。唐·白居易〈秦中吟·伤宅〉:「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2. 身段和姿势。如:「架势十足」。
  3. 量词。计算飞机或机器等的单位。如:「百架飞机」、「一架机器」、「两架电视机」。
  1. 搭设。如:「架桥」、「架帐棚」、「架梯子」。
  2. 以一物加在另外一物之上。如:「把砖头架上去。」、「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3. 搀扶。往往带有强制的意思。如:「绑架」、「架住他!别让他跑了!」
  4. 互相殴打、争吵。如:「打架」、「吵架」、「劝架」。
  5. 抵挡。如:「招架」、「用手架住他的来拳。」
  6. 虚构、捏造。《金瓶梅·第七四回》:「各人衣饭,他平白怎么架你是非?」
偃仰 yǎn yǎng
(1).安居;游乐。《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 天寳 中,谢官,归故山偃仰,不復来人间矣。” 明 归有光 《与同年陈给事书》:“国事委重从官,吾文何得偃仰林下也!”
(2).谓随世俗应付。《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 符载 ﹞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
(3).俯仰。《后汉书·李固传》:“ 固 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 宋 苏轼 《墨君堂记》:“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 清 恽敬 《游通天岩记》:“见通天巖沓诸石山之上,纵横偃仰不可状。”
(4).骄傲。《文选·陆机〈豪士赋序〉》:“众心日陊,危机将发,而方偃仰瞪眄,谓足以夸世。” 吕延济 注:“偃仰,骄傲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礼乐》:“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  ——《漢語大詞典》
啸歌(嘯歌)xiào gē
长啸歌吟。《诗·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宋 王安石 《如归亭顺风》诗:“篙师昼卧自啸歌,戏彼挽舟行復止。” 清 曹寅 《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诗之五:“红栏碧浪争清福,道服芒鞋接啸歌。”  ——《漢語大詞典》
冥然兀坐 míng rán wù zuò
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冥然,沉寂的样子。兀坐。端坐。例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漢語大詞典》
万籁(萬籟)wàn lài
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南朝 齐 谢朓 《答王世子》诗:“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籟。”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西游记》第十七回:“万籟声寧,千山鸟絶。”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他会在万籁无声时大呼,也会在金鼓喧阗中沉默。”  ——《漢語大詞典》
有声(有聲)yǒu shēng
有声誉;著称。《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 有声,遹骏有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张耳 之贤,有声 梁 魏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 沉 登甲戌进士,授 粤 之 顺德 令,以清峻称。入为郎,出为守,俱有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