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

苏轼宋代〕《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

白发四老人,何曾在商颜。
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
正赖天日光,涧谷纷斓斑。
我心空无物,斯文定何间。
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
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中亦何木老土石

山中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亦何 yì hé
何其;多么。 晋 葛洪 《神仙传·阴长生》:“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闕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唐 杜甫 《鹿头山》诗:“斯人亦何幸,公镇踰岁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木老
宋 苏轼 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 其一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
宋 沈辽 泛舟上湘口馆 山回石濑出,木老脩烟嫁。  ——《骈字类编》
土石
宋 苏轼 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 其一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
《韵府拾遗 陌韵》:史记五帝本纪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骈字类编》
顽 ( 頑 ) wán
顽 [ wán ]
  1. 愚钝:愚~。冥~不灵(愚昧顽钝不灵活)。
  2. 不容易变化或动摇:~固。~强。~敌。~症。刁~。负隅~抗。
  3. 淘气,胡闹:~皮。~童。
  4. 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