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花间一笑双舞童,授以素书石髓封。

蓝智明代〕《题老君洞

混沌始凿开玉融,瑶台隐映青芙蓉。下有洞穴如崆峒,玉楼十二高玲珑。

丹崖紫气浮空濛,何年玄元降其中。伐毛洗髓游太空,遗形岁久重岩崇。

元精变化不可穷,庞眉皓首成老翁。玉局俨坐神霄宫,狮子前导猿后从。

幡幢飘飘羽盖重,海月照见香炉峰。宝剑倒挂苍精龙,石梁悬瀑声琮琮。

我来飞雪当严冬,瑶草凝碧桃花红。花间一笑双舞童,授以素书石髓封。

道言五千方击蒙,窅兮冥兮道之宗。无为自然成汝功,谷神玄牝翕以通。

寿命天地相始终,吁嗟小臣等蠛蠓。上帝有敕按疲癃,万里驰驱双鬓蓬。

人间岁月苦匆匆,投簪未暇巢云松。白鹤飞去天南东,长歌林谷来清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花间一笑双舞素书石髓

花间(花间)
唐 韩翃 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 花间五马迎君日,雨霁烟开玉女冈。
唐 权德舆 春日同诸公过兵部王尚书林园 花间留客久,台上见春多。
唐 李商隐 写意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唐 曹唐 刘阮洞中遇仙子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宋 欧阳修 赠沈遵  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
宋 苏舜钦 春暮初晴自御宿川之华严寺 残日花间浮暖艳,断云楼外卷轻阴。
元 张翥 六月廿六日泛湖遇雨 吴歌楚舞方烂熳,更尽花间双玉瓶。
元 陈樵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三 紫嶶岩 手种岩花对北峰,花间无叶紫茸茸。
元 郭钰 怀罗达则 移席花间春雨至,倚楼江上暮云飞。
元 杨维桢 吴下竹枝歌 其一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元 倪瓒 风雨 山人酒劝花间月,秦女筝弹陌上桑。
唐 欧阳炯 贺熙朝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  ——《骈字类编》
一笑
南北朝 荀济 赠阴梁州诗 得意在双眸,倾城犹一笑。
唐 长孙佐辅 伤故人歌妓 曾将一笑君前去,误杀几多回顾人。
唐 杨师道 阙题 两鬟百万谁论价,一笑千金判是轻。
唐 王维 齐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 李白 陌上赠美人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唐 杜甫 能画 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
唐 钱起 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 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
唐 白居易 舒员外游香山寺数日不归兼辱尺书大誇胜事时正值坐衙虑囚之际走笔题长句以赠之 酡颜一笑夭桃绽,清吟数声寒玉哀。
唐 刘禹锡 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千思万虑尽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贵。
唐 崔道融 西施 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
唐 李商隐 赠郑谠处士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唐 温庭筠 经李处士杜城别业 百花情易老,一笑事难忘。
唐 李群玉 赠回雪 如能买一笑,满斗量明月。
唐 韩偓 偶见 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下蔡倾。
唐 罗隐 湘中见进士乔诩 一笑有情堪解梦,数年无故不同游。
唐 陈陶 独摇手 鸳鸯翡翠承宴私,南山一笑君无辞。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其二十 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骈字类编》
双舞(双舞)
唐 白居易 忆江南 其三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骈字类编》
童 tóng《國語辭典》

童 [ tóng ]

  1. 古代获罪入官为奴的男子。说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巴寡妇清传》:「羊彘千双,童手指千。」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童,奴婢也。」
  2. 未成年的仆役。如:「书童」、「家童」。通「僮」。
  3. 小孩,未成年的人。如:「牧童」、「儿童」、「童叟无欺」。《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4. 愚昧、无知的人。《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5. 姓。如汉代有童仲玉。
  1. 幼小的。如:「童工」。
  2. 未结婚的。如:「童男」、「童女」。
  3. 光秃的。如:「童山濯濯」。
授 shòu《國語辭典》

授 [ shòu ]

  1. 给与、交与。如:「授权」、「授旗」。《说文解字·手部》:「授,予也。」《礼记·曲礼上》:「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2. 以学术相传习。如:「讲授」、「函授」、「传授」。《三国志·卷四三·蜀书·王平传》:「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3. 任命。《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素书(素書)sù shū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漢語大詞典》
石髓 shí suǐ
即石钟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晋书·嵇康传》:“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 烈 尝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与 康 ,皆凝而为石。” 南朝 梁 沈约 《游沈道士馆》诗:“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清 魏源 《黄山》诗之四:“老松生空山,一物无可恃。得天惟云液,得地惟石髓。”参见“ 石鐘乳 ”。  ——《漢語大詞典》
封 fēng《國語辭典》

封 [ fēng ]

  1. 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如:「賞封」、「信封」、「拆封」。
  2.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如:「一封信」。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3. 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晉·杜預·注:「封,疆也。」
  4. 姓。唐代有封演。
  1. 密閉、緘合。如:「大雪封山」、「封住洞口」。《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2. 封閉、禁止使用。如:「查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3. 限制。如:「故步自封」。
  4. 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5. 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6. 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7. 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8. 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