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少时(少時)shǎo shí
不久;一会儿。 唐 独孤及 《送相里郎中赴江西》诗:“今日把手笑,少时各他乡。”《红楼梦》第二九回:“少时 贾母 等出来。”
年轻时;年幼时。《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夷吾 者, 潁上 人也,少时常与 鲍叔牙 游。”《孔子家语·致思》:“吾少时好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葛巾》:“此 桑姥 ,妾少时受其露覆,故不与婢辈同。” ——《漢語大詞典》
年轻时;年幼时。《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夷吾 者, 潁上 人也,少时常与 鲍叔牙 游。”《孔子家语·致思》:“吾少时好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葛巾》:“此 桑姥 ,妾少时受其露覆,故不与婢辈同。” ——《漢語大詞典》
失脚 shī jiǎo
(1).举步不慎而跌倒。《景德传灯录·大安禅师》:“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水浒传》第十八回:“ 朱仝 只做失脚扑地,倒在地下。”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转移》:“这条路原是我们农民弟兄踩出来的,他们就是闭上眼睛,也不会失脚的。”
(2).比喻受挫折或犯错误。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翻身落霄汉,失脚到泥涂。 博望 移门籍, 潯阳 佐郡符。”自注:“予自太子赞善大夫出为 江州 司马。”《红楼梦》第九二回:“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 茅盾 《子夜》八:“那天我们在银行公会吃中饭的时候看见他,不是他劝我们赶快补进么?早听他的话,这一回就不至于失脚。”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受挫折或犯错误。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翻身落霄汉,失脚到泥涂。 博望 移门籍, 潯阳 佐郡符。”自注:“予自太子赞善大夫出为 江州 司马。”《红楼梦》第九二回:“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 茅盾 《子夜》八:“那天我们在银行公会吃中饭的时候看见他,不是他劝我们赶快补进么?早听他的话,这一回就不至于失脚。” ——《漢語大詞典》
利名 lì míng
名利。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 金 韩玉 《感皇恩》词:“尘世利名,於身何有?老去生涯殢樽酒。”《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及至后边风云际会,超出泥涂,终日在仕宦途中、冠裳里面驰逐富贵,奔驱利名。”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寸步 cùn bù
(1).一寸之步。常喻极近的距离。《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寸步如同云水隔,月轮高。” 唐 杜甫 《九日寄岑参》诗:“寸步 曲江 头,难为一相就。” 清 陆奎勋 《筑堤行》:“估船寸步不得进,挟貲惴惴萑符取。”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汉军 在 洪都 城下苦战了三个月,不能前进寸步。”
(2).缓慢的小步。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方禹冤》:“众舁 禹 ,寸步归家,困惙殆絶。” ——《漢語大詞典》
(2).缓慢的小步。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方禹冤》:“众舁 禹 ,寸步归家,困惙殆絶。” ——《漢語大詞典》
何曾 hé zēng
(1).为何,何故。《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於 管仲 ?” 赵岐 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 《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颺?”《诗·大雅·云汉》“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汉 郑玄 笺:“天何曾病我以旱?曾不知为政所失,而致此害。”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险艰(險艱)xiǎn jiān
险阻艰难。《北齐书·段荣传》:“吾昔与卿父冒涉险艰,同奬王室,建此大功。” 唐 杜甫 《彭衙行》:“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忆昔时摽季,逢危歷险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