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耻贪生真可羞,退之谆谆言复仇。
卧冰叱驭全忠孝,王氏多贤今古同。
公乎孝行惊创见,落落岂特汉晋风。
凶人夜半发丘陇,敢尔残暴不畏公。
古来刃仇不共天,痛贯肝膂何时穷。
刳心设祭久自许,何况临机敢不武。
拔刀断贼血模糊,袍笏雍容诣官府。
忍耻贪生真可羞,退之谆谆言复仇。
请衣一击当报怨,豫子犹能致嘉传。
如公壮志今已伸,他日定为忠义臣。
行看气节动天子,诏书一洗泉下耻。
公乎孝行惊创见,落落岂特汉晋风。
凶人夜半发丘陇,敢尔残暴不畏公。
古来刃仇不共天,痛贯肝膂何时穷。
刳心设祭久自许,何况临机敢不武。
拔刀断贼血模糊,袍笏雍容诣官府。
忍耻贪生真可羞,退之谆谆言复仇。
请衣一击当报怨,豫子犹能致嘉传。
如公壮志今已伸,他日定为忠义臣。
行看气节动天子,诏书一洗泉下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忍耻(忍恥)rěn chǐ
忍受耻辱。《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以能忍耻,庶无害 赵 宗乎?” 唐 杜牧 《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漢語大詞典》
贪生(貪生)tān shēng
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韩非子·难言》:“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諛上。” 林纾 《读〈北史·恩倖传〉》:“甘謟者害明,据乐者讳祸,贪生者忘丑。” ——《漢語大詞典》
真可
真可以;真能够 ——《整理自网络》
羞 xiū《國語辭典》
羞 [ xiū ]
動- 進貢、進獻。《說文解字·丑部》:「羞,進獻也。」《禮記·月令》:「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 侮辱,使人難堪。如:「羞辱」。《漢書·卷四·文帝紀》:「以羞先帝之遺德。」
- 感到恥辱。如:「他那大逆不道的行徑,使大夥都羞與為伍。」
- 害怕、慚愧。如:「羞於見人」。《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唐·錢起〈贈闕下裴舍人〉詩:「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 害臊、難為情,或使難為情。如:「害羞」。如:「不要再羞他了,他的臉已經紅到耳根了。」
- 精緻美味的食物。如:「珍羞」、「時羞」。《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同「饈 」。
- 羞怯的神情。如:「含羞」。唐·李商隱〈無題〉詩二首之一:「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 恥辱。如:「蒙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
退 tuì《國語辭典》
退 [ tuì ]
动- 向后倒行、移动。与「进」相对。如:「后退」、「撤退」、「进退两难」、「以退为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畏缩。如:「退缩不前」。《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
- 谦让。如:「谦退」、「退让」。《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安平献王孚传》:「宣帝执政,常自退损。」
- 离去、离开。如:「退席」、「迟到早退」、「功成身退」。
- 辞去职务。如:「退休」。《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子胥退而耕于野。」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
- 取消、解除。如:「退约」、「退租」、「退婚」。《红楼梦·第一六回》:「闻得父母退了前夫,它便一根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 脱去、除去。如:「退毛」。《西游记·第二三回》:「把他且浸在后边净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盐腌著,使阴天下酒。」
- 减损、消失、衰减。如:「退烧」、「退色」、「衰退」。《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二首之二:「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 归还。如:「退货」、「退票」、「包退包换」、「货既出门,概不退换。」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谆谆(諄諄)zhūn zhūn
(1).反复告诫、再三丁宁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朱熹 集传:“谆谆,详熟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裴駰 集解:“谆,止纯反。告之丁寧。” 宋 王安石 《杨刘》诗:“疑似已如此,况欲谆谆诲。” 吴晗 《他们走到它的反面》:“在逝世前,还谆谆告诉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 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2).噜苏,絮絮不休貌。《西游记》第十八回:“ 老高 ,你空长了许大年纪,还不省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壻,还了你女儿,便是好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 璇 正色曰:‘至亲骨肉,无所用伪,吾所以谆谆致詰者,自有深意,兄何见外之甚也。’”
(3).迟钝昏乱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谆谆,眊乱也。”
(4).忠谨诚恳貌。《后汉书·卓茂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李贤 注:“谆谆,忠谨之貌也。”《新唐书·豆卢钦望传》:“ 钦望 居宰相积十餘年,方 易之 、 三思 等怙势宣烝,窥间王室,戮忠戚,觖冀非常,不能有所裁抑,独谨身谆谆自全。”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署中有自撰数联,皆谆谆以爱民止讼为心。” ——《漢語大詞典》
(2).噜苏,絮絮不休貌。《西游记》第十八回:“ 老高 ,你空长了许大年纪,还不省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壻,还了你女儿,便是好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 璇 正色曰:‘至亲骨肉,无所用伪,吾所以谆谆致詰者,自有深意,兄何见外之甚也。’”
(3).迟钝昏乱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谆谆,眊乱也。”
(4).忠谨诚恳貌。《后汉书·卓茂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李贤 注:“谆谆,忠谨之貌也。”《新唐书·豆卢钦望传》:“ 钦望 居宰相积十餘年,方 易之 、 三思 等怙势宣烝,窥间王室,戮忠戚,觖冀非常,不能有所裁抑,独谨身谆谆自全。”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署中有自撰数联,皆谆谆以爱民止讼为心。”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复仇(復仇)fù chóu
报仇。 汉 袁康 《越绝书·叙外传记》:“臣不讨贼,子不復仇,非臣子也。” 唐 裴铏 《传奇·薛昭》:“囚有为母復仇杀人者,与金而逸之。”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且鱷鱼之害,不过 张氏 一童子耳, 文惠 尚为之復仇,况今残暴至於二十人外乎?”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失去田地的痛苦、饥饿的煎熬和复仇的怒火。”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