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奇支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奇支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伤时(傷時)shāng shí
因时世不如所愿而哀伤。 汉 王逸 有《九思·伤时》篇。 唐 杜甫 《通泉驿》诗:“伤时愧 孔父 ,去国同 王粲 。” 前蜀 韦庄 《中渡晚眺》诗:“ 魏王堤 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五:“有的看见禾黍,发出国破的悲吟,有的生逢乱世,发出伤时的哀感。” ——《漢語大詞典》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動-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 羞慚。如:「面有愧色」。
孔父 kǒng fù
指 孔子 。《后汉书·申屠刚传》:“损益之际, 孔父 攸叹。” 李贤 注引《说苑》曰:“ 孔子 读《易》,至《损》《益》,则喟然而叹。” 晋 王坦之 《废庄论》:“ 孔父 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 颜子 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 明 何景明 《火营墅治田圃种树》诗:“谅怀原生耻,庶悟 孔父 嘆。”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 孔父 绪言,著在《论语》,而《诗》、《传》、《礼记》,旁出者多。” ——《漢語大詞典》
去国(去國)qù guó
(1).离开本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国。”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狭 三閭 之丧江,矜 望诸 之去国。”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我这次‘去国’的意义,差不多同‘出世’一样。”
(2).离开京都或朝廷。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灵运》诗:“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明史·王家屏传》:“ 家屏 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戇直去国,朝野惜焉。” 夏曾佑 《将改官出都》诗:“连天芳草送征轮,未充低徊去国身。”
(3).离开故乡。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有一居士,其先 蜀 人……去国流浪,在 江 淮 间。” ——《漢語大詞典》
(2).离开京都或朝廷。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灵运》诗:“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明史·王家屏传》:“ 家屏 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戇直去国,朝野惜焉。” 夏曾佑 《将改官出都》诗:“连天芳草送征轮,未充低徊去国身。”
(3).离开故乡。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有一居士,其先 蜀 人……去国流浪,在 江 淮 间。”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名-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動-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粲 càn《國語辭典》
粲 [ càn ]
名- 精米。《说文解字·米部》「粲」字·清·段玉裁·注:「稻米九斗而舂为八斗,……则曰粲。……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
- 笑。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官金二十字之别解》:「今之弄笔,意在一粲。」
- 鲜明华美的样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文选·曹植·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 明白、清楚。《汉书·卷八·宣帝纪》:「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唐·颜师古·注:「粲,明也。殊,绝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