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豪俊初未遇,其迹或脱略。

杜甫唐代〕《过郭代公故宅

豪俊初未遇,其迹或脱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
及夫登衮冕,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岂伊常情度。
定策神龙后,宫中翕清廓。俄顷辨尊亲,指挥存顾托。
群公有惭色,王室无削弱。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
我行得遗迹,池馆皆疏凿。壮公临事断,顾步涕横落。
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豪俊未遇脱略

豪俊 háo jùn
亦作“ 豪儁 ”。亦作“ 豪雋 ”。
(1).指才智杰出的人。 汉 贾谊 《过秦论上》:“隳名城,杀豪俊。”《汉书·董仲舒传》:“故广延四方之豪儁,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明史·刘基宋濂等传赞》:“ 太祖 既下 集庆 ,所至收揽豪雋,徵聘名贤,一时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 朱德 《上黔灵山》诗:“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2).气魄大,行为特出。《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刘旻》:“ 兀欲 性豪儁, 汉 使者至,輒以酒肉困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晏元献公 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明 唐顺之 《葛母传》:“ 容菴翁 豪雋有气概,游於商贾中,能自见其奇。” 清 吴敏树 《吴云台哀辞》:“独其意气豪俊,可悲也。”
(3).谓诗文豪放雄劲。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揄扬九重万乘主,謔浪赤墀金锁贤’……集中此等语至多,世俱以其词豪俊动人,故不深考耳。”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萧从事涛夫〉序》:“其兄 敬夫 ,诗尤豪俊。”
(4).指笔力雄健浑厚。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子美 笔力豪雋,以超迈横絶为奇; 圣俞 覃思精微,以深远閒淡为意。”
(5).犹言豪华美丽。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到如今白马红缨彩色新,一弄儿多豪俊。”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未遇 wèi yù
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宋 时有个鸿臚少卿,姓 满 ,因他做事没下稍,讳了名字不传,只叫他 满少卿 ;未遇时节,只叫他 满生 。”  ——《漢語大詞典》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迹 ( 跡 ) jì《國語辭典》
  1. 「迹 」的异体字。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脱略 tuō lüè
(1).轻慢不拘。《文选·江淹〈恨赋〉》:“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张铣 注:“脱略,轻易。”《晋书·谢尚传》:“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 宋 梅尧臣 《答高判官知唐君夜饮》诗:“醉言多脱略,吾党不须猜。”《孽海花》第十三回:“一个短胖身材,紫圆脸盘,举动脱略的是 段扈桥 。”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十章:“太太倒莫见怪,我这个人素来脱略,岂只你那打拗卦的脾气我未摸清楚,其实没有摸清楚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钱钟书 《围城》一:“ 鲍小姐 睡了一天多才起床,虽和 方鸿渐 在一起玩,不像以前那样的脱略形骸,也许因为不日到 香港 ,先得把身心收拾整洁。”
(2).脱去;省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寻其传体,必 曼倩 之自叙也。但 班氏 脱略,故世莫知之。” 浦起龙 通释:“脱略者,谓脱去其‘自叙如此’一句。” 唐 皎然 《答苏州韦应物》诗:“脱略文字累,免为外物攖。”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权智》:“惜乎《汉书》脱略,漫见於此。” 清 黄鷟来 《赠家尊古》诗:“脱略绳墨跡,规矩出自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别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传》,文词脱略,往往难读,亦此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