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来高蹈仙人踪,控御遗风纵游历。

耶律铸宋代〕《蜀道有难易

有言蜀道难,有说蜀道易。难于上青天,易于践平地。

说易有所媚,说难有所激。君曾不见与前修,折衷谁秉江山笔。

我来高蹈仙人踪,控御遗风纵游历。连云气象霸图中,险阻形胜限疆域。

黑龙冲断万层山,骇浪轰雷恣奔击。攒峰叠嶂冷云閒,绵亘倚天骈翠壁。

飞梁架云栈,势欲跨南北。虹桥络河汉,鸟道挂空碧。

历其天险,临其峻极。望舒按节,阳乌敛翼。

拟循云路趋鹏程,仰天直上青云梯。蹑空且何异登仙,但觉日月行寝低。

终踰绝险得驰骤,骤步娲皇补天石。微茫一径通烟霄,攀缘更上苍龙脊。

弥旬霖雨秋,行潦迷原隰。岂不虑蹉跌,路歧多垫溺。

一闻漫天名,心寒已如失。况复壅大道,与道为通塞。

无虑千筹将万计,智推力引方行得。请设漫天前后论,蜀道一言或可毕。

未应难于上青天,飞阁递连通利走,名趋日夜往来何络绎。

不应易于践平地,栈磴缺寻引天荒,地老萧条断绝人声迹。

致令振古豺狼心,曾不祈天睹一掷。自蚕丛且稽代谢,几人恃险曾终吉。

适足笑王公,设险以守国。在德不在险,昭然如白日。

上青天,践平地,始可与之言其道难与易。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若比行路是平地。

出处虽然全在人,世路不能无险易。畏途岂可比青天,誓铲漫天作平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高蹈仙人控御遗风游历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高蹈 gāo dǎo
(1).举足顿地。(1)远行。《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 齐侯 、 邾子 盟于 顾 。 齐 人责稽首,因歌之曰:‘ 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 注:“高蹈,犹远行也。” 孔颖达 疏:“高蹈,高举足而蹈地,故言犹远行也。”一说暴跳貌。《吕氏春秋·知化》“ 子胥 两袪高蹶而出於廷” 汉 高诱 注:“两手举衣而行。蹶,蹈也。《传》曰‘ 鲁 人之皋,使我高蹈’,瞋怒貌,此之谓也。”(2)喜悦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詹鍈 义证:“高蹈是説高兴得举足顿地,犹之乎説手舞足蹈。”(3)感奋貌。《列子·汤问》:“ 师襄 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 师旷 之清角, 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 马骏声 《端阳赫丽楼独酌》诗:“客里光阴草草过,抚心高蹈奈愁何?”
(2).指隐居。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
(3).指隐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 舜 不为高蹈也, 舜 不为真隐也。”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且僕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於此也。”
(4).崛起;特出。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5).高超;超脱。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 郭沫若 《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自抗战发动以后,多数的作家执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工作,便是平常态度最高蹈的,也都把生活习惯和精神动向改变了,力求与时代配合。”  ——《漢語大詞典》
仙人 xiān rén
亦作“僊人”。
(1).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有种种神通的人。《文选·古诗〈生年不满百〉》:“仙人 王子乔 ,难可与等期。” 李善 注引《列仙传》:“ 王子乔 者,太子 晋 也。道人 浮丘公 接以上 嵩高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遣 徐市 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新唐书·方技传·姜抚》:“自言通僊人不死术,隐居不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唐 道士 侯道华 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云笈七籤》卷十七:“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籙,故曰仙人。”
(2). 唐 人用以称女道士。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 王琦 注引 胡震亨 曰:“ 玉真公主 , 睿宗 女。字 持盈 。 太极 元年出家为道士,筑观京师以居。”
(3).古代杂戏的一种。《魏书·乐志》:“﹝ 天兴 ﹞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凰、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以备百戏。”
(4). 南北朝 时 高丽 官职名。《周书·异域传上·高丽》:“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
(5).书法名称的一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南齐 萧子良 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鵠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  ——《漢語大詞典》
踪 ( 蹤 ) zōng《國語辭典》
  1. 「蹤 」的異體字。
控御(控禦)kòng yù
犹防御。《宋史·李纲传》:“七日议守。谓敌情狡獪,势必復来,宜於沿 河 、 江 、 淮 措置控御,以扼其衝。”
亦作“ 控驭 ”。 驭马使就范。引申指控制,驾驭。 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迟速承意,控御缓急,车音若雷,騖骤相及。”《晋书·慕容垂载记》:“ 洛阳 四面受敌,北阻 大河 ,至於控驭 燕 赵 ,非形胜之便。” 唐 秦韬玉 《紫骝马》:“若遇丈夫能控御,任从骑取觅封侯。”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褶作画图》:“昨见《杨妃上马图》袖轴一卷,真 宋 奇物……控御拥妃上马者四人,随行而挟枕被者三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目前这孤城确实难守,而 夏某 最为可虑。我们既无良法控驭,又不可打草惊蛇,只好听其自然。”  ——《漢語大詞典》
遗风(遺風)yí fēng
亦作“ 遗凮 ”。
(1).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史记·货殖列传》:“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在官脩德,民歌遗凮。” 洪适 释:“凮即风字。”《南史·袁湛传》:“性孝履顺,栖冲业简,有 舜 之遗风。”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吾叙次夫人,以存其大母之遗风。” 清 刘廷玑 《结交行》:“ 羊 左 遗风邈莫攀, 管 鲍 高情亦乌有。” 郭沫若 《牧羊哀话》四:“ 朝鲜 人席地而坐,席地而寝,还存在着我国古代的遗风。”
(2).前代遗留下来的音乐。《淮南子·原道训》:“扬 郑 卫 之浩乐,结激 楚 之遗风。” 高诱 注:“遗风,犹餘声也。”《汉书·董仲舒传》:“夫 虞氏 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 孔子 在 齐 而闻《韶》也。”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古人已矣古乐在,髣髴《雅》《颂》之遗风。”
(3).疾风。《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纵骋驰騖,忽如影靡。遇都越国,蹶如歷块。追奔电,逐遗风。” 李善 注:“遗风,风之疾者也。” 汉 扬雄 《甘泉赋》:“声駢隐以陆离兮,轻先疾雷而馺遗风。” 元 马臻 《题画海南入贡天马图》诗:“雄姿挺挺浴海气,一刷万里追遗风。”
(4).特指骏马。《吕氏春秋·本味》:“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高诱 注:“匹、乘皆马名。《周礼》七尺以上为龙,行迅谓之遗风。”《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乘遗风,射游騏。”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遗风,千里马也。” 南朝 梁 沈约 《三日侍林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将御遗风軫,远侍瑶臺会。”  ——《漢語大詞典》
纵 ( 縱 ) zòng/zǒng
纵 [ zòng ]
  1. 放:~虎归山。~火。
  2. 放任;不拘束:放~。~目四望。~情。~观全局。
  3.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 即使:~然。~使。~令。
  5.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相对:~横交错。~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贯。~深。
  6. 起皱纹:~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了。
  7. 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
纵 [ zǒng ]
  1.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游历(遊歷)yóu lì
游览;漫游。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发 卞口 而游歷,迄 西山 而弭轡。” 宋 史达祖 《喜迁莺·元宵》词:“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歷。” 清 顾炎武 《赠钱行人邦寅》诗:“ 南徐 游歷地,儻有和歌辰。” 马南村 《燕山夜话·从慧深的国籍说起》:“在他游历 美洲 的时候,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
(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晋书·王献之传》:“闻 顾辟疆 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 辟疆 方集宾友,而 献之 游歷既毕,傍若无人。” 唐 白居易 《游石门涧》诗:“自从 东晋 后,无復人游歷。” 明 高启 《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盖自各国通商,而洋货之贩运,洋人之游歷,日益繁多。”
(2).犹交游。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游歷诸贵之间,尤为 岐王 之所眷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