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佳名 jiā míng
(1).好名声,美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祖光禄 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 闻其佳名,以两婢餉之。”
(2).好名字。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 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廷试》:“ 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漢語大詞典》
(2).好名字。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 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廷试》:“ 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名-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助-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苔藓(苔蘚)tái xiǎn
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南朝 齐 谢朓 《游山》诗:“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蘚。” 宋 苏轼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衡门老苔蘚,竹柏千兵屯。”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折证》:“仁风吹遍,閭巷絃歌满。官衙冷,一庭苔蘚。” 叶圣陶 《城中》:“河对岸就是城墙,古旧的城砖大部分都长着苔蘚。” ——《漢語大詞典》
封 fēng《國語辭典》
封 [ fēng ]
名- 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如:「賞封」、「信封」、「拆封」。
-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如:「一封信」。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 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晉·杜預·注:「封,疆也。」
- 姓。唐代有封演。
- 密閉、緘合。如:「大雪封山」、「封住洞口」。《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 封閉、禁止使用。如:「查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 限制。如:「故步自封」。
- 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 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 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 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 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孤石
水经注宫亭湖中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