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动-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名-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舂 chōng《國語辭典》
舂 [ chōng ]
動- 把穀物以杵臼搗去皮殼。如:「舂藥」。《說文解字·臼部》:「舂,擣粟也。」唐·張籍〈羈旅行〉:「主人舂米為夜食,晨雞喔喔茅屋傍。」
- 突擊、刺擊。《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唐·白居易〈潛別離〉詩:「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舂斷連理枝。」
- 古代的一種刑罰。婦女犯罪時以舂米代替軍役。《周禮·秋官·司厲》:「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槀。」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动-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红莲(紅蓮)hóng lián
(1).红色荷花。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唐 王维 《山居即事》诗:“緑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
(2).指女子的红鞋。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之三:“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花月痕》第八回:“一个十四五岁的,身穿一件白纺绸大衫,二蓝摹本缎的半臂,头上挽了个麻姑髻,当头插一朵芍药花,下截是青縐镶花边裤,微露出红莲三寸。”
(3).早稻名。 唐 陆龟蒙 《别墅怀归》诗:“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土物下》:“红莲稻,自古有之……此米中间絶不种,二十年来农家始復种,米粒肥而香。” 宋 范成大 《再到虎丘》诗:“觉来饱喫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 ——《漢語大詞典》
(2).指女子的红鞋。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之三:“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花月痕》第八回:“一个十四五岁的,身穿一件白纺绸大衫,二蓝摹本缎的半臂,头上挽了个麻姑髻,当头插一朵芍药花,下截是青縐镶花边裤,微露出红莲三寸。”
(3).早稻名。 唐 陆龟蒙 《别墅怀归》诗:“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土物下》:“红莲稻,自古有之……此米中间絶不种,二十年来农家始復种,米粒肥而香。” 宋 范成大 《再到虎丘》诗:“觉来饱喫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 ——《漢語大詞典》
米 mǐ《國語辭典》
米 [ mǐ ]
名- 去壳的谷实,今专指稻实。如:「稻米」、「白米」、「糯米」、「糙米」。《孔子家语·卷二·致思》:「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 去掉皮壳的种子、果仁。如:「花生米」。
- 借指食物。如:「他病得很重,水米不进。」
- 成粒似米的东西。如:「虾米」。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为米突(metre)的简称。即公尺。一米等于一百公分。如:「百米赛跑」。
- 姓。如唐代有米嘉劳。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轻重(輕重)qīng zhòng
(1).物体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赵岐 注:“轻重,谓斤两。”《隋书·律历志上》:“量有轻重,平之以权衡,则不失黍丝。” 茅盾 《色盲》六:“ 林白霜 慢慢地将这信笺折迭成为小方块,拈在手指上轻轻地颠着,似乎估量它的轻重。”
(2).谓尊卑贵贱。亦指尊卑贵贱的人。《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君父并立于天下,国自国,家自家,两不相涉,本无窒碍,尊号之有无,初不足为轻重也。”
(3).指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庄子·让王》:“ 僖侯 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矣。 子华子 可谓知轻重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老舍 《四世同堂》四十:“我知道他是小孩子,说话不懂得轻重。”
(4).谓增减。《管子·国蓄》:“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新唐书·常衮传》:“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 韩滉 使度支,与 衮 皆任情轻重。 滉 恶国子习业 张参 , 衮 恶太子少詹事 赵惎 ,皆少给之。”
(5).喻贤愚,好坏。《楚辞·庄忌〈哀时命〉》:“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王逸 注:“言己如得执持权衡能无私阿,称量贤愚必不过差,各得其理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6).谓左右、影响事物。《韩非子·人主》:“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陈奇猷 集释:“轻重者,谓能左右其事,彼以为轻则轻,彼以为重则重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处 周公 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俗,攻战如神,敌国繫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方 蜀 汉 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胡三省 注:“言左投则 蜀 重,右投则 汉 重也。” 清 戴名世 《穷鬼传》:“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
(7).权衡;褒贬。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利害之贤,或不好士,不能为轻重,则众不归而士不附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銖两为千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各国领事时有交涉事件,而其译员恒多任意轻重,致有彼此误会之事。”
(8).真伪虚实。《史记·大宛列传》:“外国亦厌 汉 使人人有言轻重,度 汉 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 汉 使。”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汉 使言於外国,人人轻重不实。”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太史慈》:“但使 慈 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过 策 ,便前鬭,正与 策 对,得其兜鍪。”
(9).主次。《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去兵去食》:“此又权於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10).指声音的高低强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皎然 《诗式·明四声》:“近自 周顒 、 刘绘 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叶圣陶 《夜》:“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11).我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管子》有《轻重篇》论述最详。 清 末曾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轻重学”。《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 既得 管仲 ,与 鲍叔 、 隰朋 、 高傒 修 齐国 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齐 人皆説。”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盖 管氏 之轻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寿昌 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 ——《漢語大詞典》
(2).谓尊卑贵贱。亦指尊卑贵贱的人。《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君父并立于天下,国自国,家自家,两不相涉,本无窒碍,尊号之有无,初不足为轻重也。”
(3).指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庄子·让王》:“ 僖侯 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矣。 子华子 可谓知轻重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老舍 《四世同堂》四十:“我知道他是小孩子,说话不懂得轻重。”
(4).谓增减。《管子·国蓄》:“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新唐书·常衮传》:“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 韩滉 使度支,与 衮 皆任情轻重。 滉 恶国子习业 张参 , 衮 恶太子少詹事 赵惎 ,皆少给之。”
(5).喻贤愚,好坏。《楚辞·庄忌〈哀时命〉》:“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王逸 注:“言己如得执持权衡能无私阿,称量贤愚必不过差,各得其理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6).谓左右、影响事物。《韩非子·人主》:“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陈奇猷 集释:“轻重者,谓能左右其事,彼以为轻则轻,彼以为重则重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处 周公 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俗,攻战如神,敌国繫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方 蜀 汉 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胡三省 注:“言左投则 蜀 重,右投则 汉 重也。” 清 戴名世 《穷鬼传》:“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
(7).权衡;褒贬。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利害之贤,或不好士,不能为轻重,则众不归而士不附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銖两为千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各国领事时有交涉事件,而其译员恒多任意轻重,致有彼此误会之事。”
(8).真伪虚实。《史记·大宛列传》:“外国亦厌 汉 使人人有言轻重,度 汉 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 汉 使。”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汉 使言於外国,人人轻重不实。”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太史慈》:“但使 慈 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过 策 ,便前鬭,正与 策 对,得其兜鍪。”
(9).主次。《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去兵去食》:“此又权於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10).指声音的高低强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皎然 《诗式·明四声》:“近自 周顒 、 刘绘 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叶圣陶 《夜》:“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11).我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管子》有《轻重篇》论述最详。 清 末曾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轻重学”。《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 既得 管仲 ,与 鲍叔 、 隰朋 、 高傒 修 齐国 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齐 人皆説。”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盖 管氏 之轻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寿昌 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 ——《漢語大詞典》
相当(相當)xiāng dāng
(1).相对。《周礼·天官·阍人》“掌埽门庭” 汉 郑玄 注:“门庭,门相当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孔山 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 孔山 也。” 清 陈维嵩 《沁园春·经邯郸县丛台怀古》词:“更佳人跕屣,粧臺对起,王孙袨服,舞袖相当。”
(2).相遇。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史记·苏秦列传》:“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3).相抵。《史记·匈奴列传》:“先是 汉 亦有所降 匈奴 使者,单于亦輒留 汉 使相当。”《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师至, 张士信 以兵拒战,自巳至申,不解,杀伤相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传语尔族,两家胜败相当,可以解寃矣。”
(4).达到某一程度;表示程度较高。 郭沫若 《断断集·青年与文化》:“起初是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顶点的时候,便又会下降。” 老舍 《骆驼祥子》附录:“因为酝酿的时期相当的长,搜集的材料相当的多,拿起笔来的时候我并没感到多少阻碍。”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在这期间,国家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
相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园篱》:“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夫人曰:‘寧可死,此事不相当也。’”评书《西门豹治邺》:“如果我在这里吃得太多,回头办事不相当,神仙是要恼怒的。” ——《漢語大詞典》
(2).相遇。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史记·苏秦列传》:“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3).相抵。《史记·匈奴列传》:“先是 汉 亦有所降 匈奴 使者,单于亦輒留 汉 使相当。”《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师至, 张士信 以兵拒战,自巳至申,不解,杀伤相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传语尔族,两家胜败相当,可以解寃矣。”
(4).达到某一程度;表示程度较高。 郭沫若 《断断集·青年与文化》:“起初是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顶点的时候,便又会下降。” 老舍 《骆驼祥子》附录:“因为酝酿的时期相当的长,搜集的材料相当的多,拿起笔来的时候我并没感到多少阻碍。”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在这期间,国家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
相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园篱》:“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夫人曰:‘寧可死,此事不相当也。’”评书《西门豹治邺》:“如果我在这里吃得太多,回头办事不相当,神仙是要恼怒的。” ——《漢語大詞典》
加 jiā《國語辭典》
加 [ jiā ]
动- 算法上,指两个数目的结合。如:「三加五等于八。」
- 将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如:「花生米加豆腐干,滋味胜火腿。」《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轭。」
- 置(刑)或施(恩)。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宋·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 增益。如:「增加」、「加股」。《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唐·韩愈〈答李翊书〉:「加其膏而希其光。」
- 参见「加以 」条。
- 更。《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参见「加法 」条。
- 姓。如汉代有加特奴。
十倍
战国策见三旦下而又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 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又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史记高帝纪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价又苏秦传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注索隐曰谓紫色 贵于帛十倍而本是败素以喻齐虽有大名而其国中困弊也见又田单传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 皆涕泣其欲出战怒自十倍水汉书沟洫志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 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榖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
又货殖传乌氏蠃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戎王戎王十倍其价君蜀志诸葛亮传先主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家终定大事墓晋书祖逖传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 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谓齐书褚炫传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从兄渊 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府唐书李珏传迁河南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馀万而 库十倍于初 宋史顾忻传有杭州仁和人李琼以鬻缯为业事母孝夜常十馀起省母母喜食时新琼百方求市得必十倍酬其直 新书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 易林韩氏长女嫁于东海多貌美好宜家富寿利得十倍和阴符经见一源下分黄庭坚 实之春日诗见五 下 ——《骈字类编》
又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史记高帝纪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价又苏秦传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注索隐曰谓紫色 贵于帛十倍而本是败素以喻齐虽有大名而其国中困弊也见又田单传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 皆涕泣其欲出战怒自十倍水汉书沟洫志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 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榖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
又货殖传乌氏蠃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戎王戎王十倍其价君蜀志诸葛亮传先主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家终定大事墓晋书祖逖传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 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谓齐书褚炫传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从兄渊 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府唐书李珏传迁河南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馀万而 库十倍于初 宋史顾忻传有杭州仁和人李琼以鬻缯为业事母孝夜常十馀起省母母喜食时新琼百方求市得必十倍酬其直 新书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 易林韩氏长女嫁于东海多貌美好宜家富寿利得十倍和阴符经见一源下分黄庭坚 实之春日诗见五 下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