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此外无异言,同情报明主。

源乾曜唐代〕《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匈奴迩河朔,汉地须戎旅。天子择英才,朝端出监抚。
流星下阊阖,宝钺专公辅。礼物生光辉,宸章备恩诩。
有征视矛戟,制胜唯樽俎。彼美何壮哉,桓桓擅斯举。
声华振台阁,功德标文武。奉国知命轻,忘家以身许。
安人在勤恤,保大殚襟腑。此外无异言,同情报明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此外无异同情明主

此外 cǐ wài
除了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的。 唐 元稹 《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我有主恩羞未报,君於此外更何求!”《儒林外史》第三二回:“ 杜少卿 道:‘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漢語大詞典》
无异(無異)wú yì
(1).没有差别。《史记·张仪列传》:“夫战 孟賁 、 乌获 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於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南朝 宋 鲍照 《重与世子启》:“居职还私,两者无异。”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今 瀛 地震之所摧败,与 郑 之火灾、 衞 之寇难无异。”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倘作者如此牺牲了抒写的自由,即使极小部分,也无异于削足适履的。”
(2).不以为奇。《孟子·梁惠王上》:“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赵岐 注:“异,怪也。”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同情 tóng qíng
(1).谓同一性质;实质相同。《韩非子·扬权》:“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2).犹同心,一心。《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若 虞 瓚 无閒,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 燕 蓟 之饶……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后汉书·马援传》:“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3).指同心志者。《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清 曹寅 《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诗:“此怀匪冥漠,持取问同情。”
(4).犹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狱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崔相国 ﹞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潘四三 、 胡万一 到官供指……与 雷正俚 同情於 邓德四 睡处,堂上灵前将本人杀死是实。”《元史·世祖纪六》:“凡伪造寳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
(5).犹常情。 明 刘基 《鱼乐轩记》:“夫恶忧患而乐无害,凡物之同情也。”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夫徇同情,则独行见遗;实多口,则廉节被黜,何也?独行者,同情之所繆;而廉节者,众口之所黜也。”
(6).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 叶圣陶 《隔膜·疑》:“﹝伊﹞原来不曾知道他们的悲哀,自然不能对他们有深挚的同情。”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 吴晗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昆明 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  ——《漢語大詞典》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明主 míng zhǔ
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 妲己 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