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红巾(紅巾)hóng jīn
(1).红色巾帕。 唐 杜甫 《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宋 苏轼 《贺新郎》词:“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清 龚自珍 《瑶台第一层》词附录:“王孙密以红巾繫女衵衣,女不知也。”
(2).借指美女。 唐 王勃 《落花落》诗:“綺阁青臺静且閒,罗袂红巾復往还。”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见“ 红巾军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美女。 唐 王勃 《落花落》诗:“綺阁青臺静且閒,罗袂红巾復往还。”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见“ 红巾军 ”。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动-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 姓。如汉代有成瑨。
-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形-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蹙 cù《國語辭典》
蹙 [ cù ]
动- 逼迫、逼近。《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夫角之末,蹙于脑而休于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 缩减。《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
- 聚拢。《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 踩踏。宋·苏轼〈申王画马图〉诗:「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通「蹴」。
- 踢。《礼记·曲礼上》:「以足蹙路驺,有诛。」通「蹴」。
- 恭敬的样子。《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