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鹊踏枝】俺如今志难酬,和俺不相投。

程景初元代〕《【仙吕】点绛唇 省悟

万种闲愁,一场春瘦,迷花酒。燕侣莺俦,煞青云友。
  【混江龙】长想着少年时候,拈花摘叶甚风流。见了些春风谢馆,夜月秦楼
马上抱鸡三市斗,袖中携剑五陵游。八个字非虚谬:玲珑剔透,软款温柔。
  【油葫芦】一世疏狂一笔勾,从今后都罢手,一场恩爱变为仇。赤紧的红裙
不解嘲风口,以此上青衫紧退揉花手。想着眼底情,眉角愁。则管里云来雨去空
<辶它>逗,终不见下场头。
  【天下乐】只被你干赚得潘郎两鬓秋。想着你恩情,也不是永久,恰便似风
中落花水上沤。我恰待踏折他花套竿,撞出锦<囗贵>头,早是咱千自在百自由。
  【那吒令】想当初您爱我时,剪青丝半纽。想当初敬您时,赠吟词一首。您
如今弃俺也,断金钗两头。想着您月底盟,星前咒,则怕你悔去也娇羞。
  【鹊踏枝】俺如今志难酬,和俺不相投。误了俺雁塔题名。虎榜名留。有一
日博得五花诰在手,则怕你消不得粉面油头。
  【寄生草】俺如今时间困,目下忧。三尺剑扫荡红尘垢,万言策补尽乾坤漏,
五言诗夺尽江山秀。若是柳耆卿剥得个紫袍新,你便是谢天香不避黄齑臭。
  【尾】深缦笠紧遮肩,粗布衫宽裁袖,撇罢了狂朋怪友。打扮做个儒流,风
月所近新来给了解由。谁信你鬼狐由,误了我谈笑封侯,早难道万里鹏得志秋。
气冲斗牛,胸藏锦绣,钓鳌头谁钓您这乐官头。 席上咏妓
  万种娇娆,一团俊俏,十分妙。百媚千娇,端的是闭月羞花貌。
  【混江龙】他若是含情一笑,朱唇一颗嵌樱桃。梨花玉体,杨柳纤腰。眉黛
春山娇滴滴,眼波秋水绿淘淘。可观可看,宜喜宜嗔。堪怜堪爱,难画难描。拨
银筝音吕韵悠扬,唱阳春白雪依腔调。你便有千金买笑,怎能够一刻春宵。
  【油葫芦】喜遇得樽席上猛见了,更那堪情性好,言谈语话那清标。你看那
聪明伶俐诸般妙,更那堪续麻道字无差错。生的来花样娇,柳样柔。知今博古通
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销。
  【天下乐】怎能够玉树同栖翡翠巢?无福的难也波消。自暗约,用心儿访寻
月下老。者莫你能会弹能会歌,能会绣能会描,怎生来少前程无下梢?
  【那吒令】离情空懊恼,我魂劳梦劳;缘薄命薄,看明朝后朝。我劝你断肠
籍上除了姓名,姻缘簿上寻个着落,一星星记在心苗。
  【鹊踏枝】我与你自量度,是评跋。你若听琴,我便题桥。趁青春年纪儿幼
小,休辜负好前程月夜花朝。
  【寄生草】相思病何年尽?姻缘簿甚日了?你看他知轻知重知分晓,不能够
同行同坐同欢笑,到教我添愁添闷添烦恼。怎能够喜孜孜花下燕莺期?几时得笑
吟吟春日鸳鸯效?
  【六幺序】眼前面人千里,耳边厢音信杳,隔三千弱水迢迢。闷恹恹鬼病难
熬,意迟迟情思心焦。桃源洞不见分毫,焰腾腾烈火烧袄庙,白茫茫水淹蓝桥。
莫不是我今生撅着相思窖?好教我行眠立盹,梦断魂劳。
  【幺】哎,你个多娇,仔细听着:你若是花下相招,月底来邀,琴瑟和调,
同伴吹箫,咱两个一世儿团圆到老,恁时节有下梢。寻一个安乐窝巢,散诞逍遥,
倒大来志气清高。当日个谢天香、李亚仙寻思到,知轻重肯辨清浊,后来受用金
花诰。则学鸳鸯,休学那燕子伯劳。
  【尾声】准备着花烛洞房春,安排下夜月笙歌笑,那时节喜喜欢欢宴乐。地
久天长成配偶,一世儿永远坚牢。画堂高怕是么暮暮朝朝,则学那连理树、合欢
带、比翼鸟。宝炉香渐烧,银台灯高照,成就了碧桃花下凤鸾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鹊踏枝如今相投

鹊踏枝(鵲踏枝)què tà zhī
(1).词牌名。即《蝶恋花》。见《词谱》卷十三。
(2).曲牌名。北曲仙吕宫、南曲商调均有同名曲牌,字数均与词牌不同。北曲常用于套曲中《那吒令》曲牌之后。南曲又名《满园春》,用作过曲。  ——《漢語大詞典》
俺 ǎn《國語辭典》

俺 [ ǎn ]

  1. 北方方言。指第一人称,我。《水浒传·第二回》:「俺的性命,今番难保了。」

俺 [ yàn ]

  1. 大。《说文解字·人部》:「俺,大也。」
如今 rú jīn
现在。《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唐 杜甫 《泛江》诗:“故国流清 渭 ,如今花正多。”《红楼梦》第七八回:“我这如今是天上的神仙来请,那里捱得时刻呢?” 丁玲 《母亲》三:“ 曼贞 便同她解释,说如今的世界不同了,女人也可以找出路的。”  ——《漢語大詞典》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1.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2.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3. 姓。如元代有志能。
  1.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2.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酬 chóu《國語辭典》

酬 [ chóu ]

  1. 勸酒、敬酒。《玉篇·酉部》:「酬,勸也。」《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下官代他酬老先生一盃。」
  2. 贈與。《儀禮·士冠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弔諸葛》:「命童子取銀一錠,以酬潤筆之資。」
  3. 報答。如:「酬謝」。《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為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唐·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詩:「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心剖出酬知己。」
  4. 應對、唱和。《晉書·卷六二·劉琨傳》:「諶素無奇略,以常詞酬和。」《元史·卷一七○·張昉傳》:「左酬右答,咸得其當。」
  5. 實現、償願。如:「壯志未酬」。宋·陸游〈倚樓〉詩:「未酬馬上功名願,已是人間老大身。」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相投 xiāng tóu
(1).彼此合得来。《朱子语类》卷三二:“但 庄子 説的怪诞,但他是与这般人相投,都自恁地没检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 丁玲 《韦护》第二章二:“原来两人并不怎样相投,时时吵嘴。”
(2).投靠;投奔。《南史·王懿传》:“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
(3).求托。《水浒传》第十五回:“ 吴用 道:‘小生自离了此间,又早二年。如今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他要办筵席,用着十数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鲤鱼,因此特地来相投足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