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寒波澹澹白鸟悠悠

寒波
唐 杜牧 后池泛舟送王十 相送西郊暮景和,青苍竹外绕寒波。
唐 李咸用 和人湘中作 一棹寒波思范蠡,满尊醇酒忆陶唐。
唐 曹唐 三年冬大礼五首 其一 华山秋草多归马,沧海寒波绝洗兵。
元 元好问 颍亭留别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骈字类编》
澹澹 dàn dàn
(1).荡漾貌。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东门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吹拂貌。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女郎张窈窕》:“澹澹春风花落时,不堪愁望更相思。”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海淀》:“ 王嘉謨 《西勾桥》诗:‘微风何澹澹?杨柳荫重围。’”
(3).恬静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渊。” 王逸 注:“澹澹,不动貌也。”
(4).广漠貌。 唐 杜牧 《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金 赵秉文 《大江东去》词:“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5).颜色淡;不浓。 南唐 李煜 《长相思》词:“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 唐 元稹 《早春寻李校书》诗:“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櫳裙。”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词:“秋澹澹,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白鸟(白鳥)bái niǎo
(1).白羽的鸟。鹤、鹭之类。《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唐 刘长卿 《题魏万成江亭》诗:“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鹭》:“鷺鷥、丝禽、雪客、舂锄、白鸟。” 陈毅 《中秋》诗:“红云滚滚稻粱熟,白鸟翻翻荷柳愁。”
(2).蚊的别名。《大戴礼记·夏小正》:“﹝八月﹞丹鸟羞白鸟。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蚊蚋也。”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白鸟,蚊也。 齐桓公 卧於 柏寝 ,谓 仲父 曰:‘吾国富民殷,无餘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悒悒,今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幬,进蚊子焉。” 清 曹寅 《西轩纳凉口号》之六:“六月此间无白鸟,藤轮随意入 华胥 。”
(3).比喻贪夫、赃吏。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 仇兆鳌 注:“白鸟比贪夫,青蝇比谗人。” 宋 苏舜钦 《答子履》诗:“苍蝇休聚谤,白鸟已为羣。” 宋 黄庭坚 《卫南》诗:“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  ——《漢語大詞典》
悠悠 yōu yōu
(1).思念貌;忧思貌。《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郑玄 笺:“言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后汉书·章帝纪》:“中心悠悠,将何以寄?” 唐 乔知之 《定情篇》:“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心绪悠悠,不明白这场迤逗。”
(2).辽阔无际;遥远。《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 传:“悠悠,远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世路廓悠悠, 杨朱 所以止。”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久长;久远。《楚辞·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 李东阳 《次钱与谦修撰韵》:“有口莫问天,天道长悠悠。” 韩北屏 《非洲夜会·非斯印象》:“我们可以从那里读到历史的章节,可以辨认出悠悠岁月的容貌。”
(4).连绵不尽貌。 晋 左思 《吴都赋》:“直衝涛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 唐 温庭筠 《梦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 清 许承钦 《回风矶》诗:“长年憎去楫,贾客怨回风,不分乾坤意,悠悠尽向东。” 朱德 《花溪》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
(5).众多貌。《史记·孔子世家》:“ 桀溺 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李贤 注:“悠悠,多也。称,举也。” 晋 傅玄 《两仪诗》:“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欲悠悠而罔极,毒浩浩其无涯。” 宋 曾巩 《雪后》诗:“风光苒苒流双轂,人事悠悠寄一枰。”
(6).世俗;一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僕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僕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僕为诡。”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三:“悠悠行路子,谁为识其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张羽军》:“大丈夫一日定交,则终身生死以之。彼须金而结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
(7).引申为庸俗,荒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大笑成文,亦一快事,何至以此褫革,如此主司,寧非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髮,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牀上半尺许哉?” 何垠 注:“悠悠,繆悠也。”
(8).指世俗之人,众人。《宋书·刘穆之传》:“﹝ 诸葛长民 ﹞乃屏人谓 穆之 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 宋 苏舜钦 《答和叔春日舟行》诗:“寄语悠悠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
(9).飘动貌。《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臧克家 《泪--悼念周总理》诗:“半旗悠悠,秋风漫吹。”
(10).动荡;飘忽不定。《孔丛子·对魏王》:“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往,无德则去。”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诗之一:“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还只道沉沉的卧著床褥,谁知他悠悠的赴了冥途。” 周肖 《霞岛》第六章:“夜深了,乳白色的夜雾飘飘悠悠,漫上了座落在半坡的操场。”
(11).游荡貌;懒散不尽心貌。 唐 高适 《涟上送别王秀才》诗:“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朱子语类》卷六七:“某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诸公不可悠悠!” 明 王廷相 《雅述上》:“机虽日发乎前,不过悠悠坐视而已,此国事所以日不可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千人而狼籍之耳。”
(12).闲适貌。《梁书·张充传》:“若廼飞竿钓渚,濯足沧洲;独浪烟霞,高卧风月。悠悠琴酒,岫远谁来;灼灼文谈,空罢方寸。”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金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悠悠独鸟穿云下,策策寒乌掠日飞。” 清 卓尔堪 《雨中过秋浦》诗:“岸花红寂寂,江鸟白悠悠。”
(13).形容声音气息缓慢细长。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夜静羣动息,蟪蛄声悠悠。”《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执盏擎杯,亲与 燕青 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 燕青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安公子 此时已是魂飞魄散,背了过去,昏不知人,只剩得悠悠的一丝气儿在喉间流留。”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愫方 :(悠悠地)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14).黝黑幽暗貌。悠,通“ 儵 ”。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鬱鬱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復旋。”《西游记》第六一回:“只杀得星不光兮月不皎,一天寒雾黑悠悠。”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