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古今 gǔ jīn
古代和现今。《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质之於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 朱自清 《论老实话》:“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动-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 姓。如汉代有成瑨。
-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大事 dà shì
(1).重大的事情。指祭祀或征伐。《书·大诰》:“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孔 传:“大事,戎事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礼器》:“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郑玄 注:“大事,祭祀也。”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业 ( 業 ) yè
业 [ yè ]
-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
- 职务,工作岗位:职~。就~。
- 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
-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
- 从事:~医。~商。
- 财产:产~。
- 既,已经:~已。~经。
-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 姓。
大学(大學)dà xué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 小王 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 管,干预:概不过~。
-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 姓。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罔 wǎng《國語辭典》
罔 [ wǎng ]
名- 用繩線編成捕捉動物的器具。網的初文。《易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十四·成帝元延三年》:「南驅漢中,張羅罔罝罘,捕熊羆禽獸。」
- 災禍、冤屈。《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優矣。」《紅樓夢·第七八回》:「既忳幽沉於不盡,復含罔屈於無窮。」
- 誣衊、陷害。《論語·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 欺騙、蒙蔽。《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
- 沒有。如:「藥石罔效」。通「無」。
- 惆悵失意的樣子。《文選·宋玉·神女賦·序》:「罔兮不樂,悵然失志。」《資治通鑑·卷八二·晉紀四·武帝太康十年》:「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及遷尚甚罔悵。」通「惘」。
- 迷惑、困惑。《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惘」。
- 不可、不要。表示禁止。《書經·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縱已之欲。」通「毋」。
不经(不經)bù jīng
(1).不合常法。《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 蔡沉 集传:“圣人之法有尽而心则无穷,故其用刑行赏,或有所疑,则常屈法以申恩。”
(2).谓不见於经典,没有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赞》:“ 唐 、 虞 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 黄帝 、 顓頊 之事未可明也。” 颜师古 注:“非经典所説。”《魏书·礼志四》:“尚书以礼式不经,请访议事,奉敕付臣,令加考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或谓《礼记》皆 汉 儒傅会之説,语多不经,不必深辩。”
(3).谓近乎荒诞,不合常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衍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餘万言,其语閎大不经。”《后汉书·郭太传》:“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词不经,又类卜相之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今祭器中画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段公子》:“女好饮善谈,称神语怪,言多不经。” 孙犁 《秀露集·画的梦》:“我听来,他这些说法,有些不经,也就没有去尝试。”
(4).不禁;禁受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这人家不经折的。” 谌容 《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这么早就生暖气?而且把温度搞得这么高?怕我们这些老头子不经冻。” ——《漢語大詞典》
(2).谓不见於经典,没有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赞》:“ 唐 、 虞 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 黄帝 、 顓頊 之事未可明也。” 颜师古 注:“非经典所説。”《魏书·礼志四》:“尚书以礼式不经,请访议事,奉敕付臣,令加考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或谓《礼记》皆 汉 儒傅会之説,语多不经,不必深辩。”
(3).谓近乎荒诞,不合常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衍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餘万言,其语閎大不经。”《后汉书·郭太传》:“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词不经,又类卜相之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今祭器中画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段公子》:“女好饮善谈,称神语怪,言多不经。” 孙犁 《秀露集·画的梦》:“我听来,他这些说法,有些不经,也就没有去尝试。”
(4).不禁;禁受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这人家不经折的。” 谌容 《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这么早就生暖气?而且把温度搞得这么高?怕我们这些老头子不经冻。”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三种(三種)sān zhǒng
(1).指黍、稷、稻。《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 幽州 ,其畜宜四扰,其穀宜三种。” 郑玄 注:“三种,黍、稷、稻。”
(2).三类。《礼记·丧大记》:“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宋史·职官志三》:“凡内外军校封赠綾纸三种,分四等:大綾纸二等,中綾纸一等,小綾纸一等。”
宋 名将 种世衡 之子, 种古 、 种谔 、 种诊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种世衡传》:“子 古 、 諤 、 诊 ,皆有将材。 关中 号曰‘三 种 ’。” ——《漢語大詞典》
(2).三类。《礼记·丧大记》:“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宋史·职官志三》:“凡内外军校封赠綾纸三种,分四等:大綾纸二等,中綾纸一等,小綾纸一等。”
宋 名将 种世衡 之子, 种古 、 种谔 、 种诊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种世衡传》:“子 古 、 諤 、 诊 ,皆有将材。 关中 号曰‘三 种 ’。” ——《漢語大詞典》
境界 jìng jiè
(1).疆界;土地的界限。《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 汉 郑玄 笺:“ 召公 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李存璋 引兵侵犯 山东 境界。” 清 费锡琮 《登北固山》诗:“境界分 吴 楚 ,波涛混海天。”
(2).境况;情景。 宋 陆游 《怀昔》诗:“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縈帘一缕香。”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梦寐中所见境界,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
(3).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七:“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徐迟 《牡丹》:“那时被称为汉剧大王的老生 余洪元 已到达了艺术上的成熟阶段。每次演出,他都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
(2).境况;情景。 宋 陆游 《怀昔》诗:“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縈帘一缕香。”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梦寐中所见境界,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
(3).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七:“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徐迟 《牡丹》:“那时被称为汉剧大王的老生 余洪元 已到达了艺术上的成熟阶段。每次演出,他都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
昨夜 zuó yè
(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漢語大詞典》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漢語大詞典》
西风(西風)xī fēng
(1).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唐 李白 《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 扬子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荥阳》词:“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凋 diāo《國語辭典》
凋 [ diāo ]
动- 枯萎。《文选·左思·蜀都赋》:「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 衰落、衰颓。《文选·潘岳·怀旧赋》:「不幸短命,父子凋殒。」宋·陆游〈楼上醉书〉诗:「八年梁益凋朱颜,三更抚枕忽大叫。」
碧树(碧樹)bì shù
(1).绿色的树木。《列子·汤问》:“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碧树初蕊,緑草含滋。” 唐 杜甫 《锦树行》:“霜凋碧树作锦树,万壑东逝无停留。”《花月痕》第四三回:“西园碧树今如此,莫近高窗卧听秋。”
(2).玉树。《淮南子·墬形训》:“碧树瑶树在其北。” 高诱 注:“碧,青玉也。” 汉 班固 《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文选·鲍照〈芜城赋〉》:“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 李善 注:“碧树,玉树也。”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臺万种色。” ——《漢語大詞典》
(2).玉树。《淮南子·墬形训》:“碧树瑶树在其北。” 高诱 注:“碧,青玉也。” 汉 班固 《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文选·鲍照〈芜城赋〉》:“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 李善 注:“碧树,玉树也。”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臺万种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