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沈括宋代〕《李遥买杖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榜掠备至杖者已不有以自明

榜掠 bǎng lüè
拷打。《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 治 斯 ,榜掠千餘,不胜痛,自诬服。”《新唐书·高宗三女传》:“ 崇简 素知主谋,苦諫,主怒,榜掠尤楚。”《“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纪》:“学生等文弱,拘囚榜掠,任彼军警之所为。”  ——《漢語大詞典》
备至(備至)bèi zhì
(1).俱至;齐至。《书·洪范》“五者来备” 孔 传:“言五者备至,各以其序,则众草百物蕃滋廡丰也。”
(2).犹言至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慈兄鞠养,苦辛备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雀鳅蛇蟹之异》:“﹝ 赵二 ﹞年五十,卧病踰年,艰饿备至,求死者屡矣。” 清 百一居士 《壶天灵》卷下:“﹝ 刘封翁 ﹞年五旬,得一子,珍爱备至。” 马南村 《燕山夜话·你知道“弹棋”吗》:“古人对弹棋赞扬备至。”
(3).完备周到。 唐 元稹 《如赠皇考皇妣文》:“慈训备至,不肖乃立。” 宋 岳飞 《奏辞镇南军承宣使第三状》:“輒陈恳愊,方切忧惶,復蒙天语之丁寧,告戒备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迎 曾 父母妻子於家,奉养备至。”  ——《漢語大詞典》
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1.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1. 充满:~心。充~。虚~。
  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3.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4. 富足:殷~。富~。
买 ( 買 ) mǎi
买 [ mǎi ]
  1. 拿钱换东西,与“”相对:~卖。~办(❶采购货物的人;❷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的中间人和经纪人)。~名。~好。~笑(旧指到妓院寻欢作乐)。~主。~方。~春(买酒,唐代酒名多带“”字)
  2. 招致:~祸。
  3. 姓。
杖 zhàng《國語辭典》

杖 [ zhàng ]

  1. 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拐杖」。《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2. 泛称棍棒一类的东西。如:「擀面杖」。
  3. 古代的一种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杖罪释之。」
  1. 执、持。《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2. 凭恃、倚靠。《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语林·卷六·补遗》:「穆家法最峻,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鬻 yù《國語辭典》

鬻 [ yù ]

  1. 卖。《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卖官鬻爵,取利下尽锱铢。」
  2. 生、养。《庄子·德充符》:「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礼记·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
  1. 幼稚、幼小。《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1. 姓。如周代有鬻熊。

鬻 [ zhù ]

  1. 稀饭。《左传·昭公七年》:「𫗴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通「粥」。
杖者 zhàng zhě
指老年人。《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杖者,老人也。”  ——《漢語大詞典》
已不 yǐ bù
见“ 已否 ”。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卒 zú/cù《國語辭典》

卒 [ zú ]

  1. 供驱遣、差役的人。如:「役卒」、「隶卒」、「贩夫走卒」。《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2. 士兵。如:「劲卒」、「士卒」。《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唐·杜甫〈北征〉诗:「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3. 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参见「卒伍 」条。
  1. 终止、结束。《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礼记·奔丧》:「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
  2. 死亡。如:「暴卒」、「病卒」。
  1. 终于、终究。《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汉·桓宽《盐铁论·非鞅》:「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卒 [ cù ]

  1. 仓猝、突然。《汉书·卷六○·杜周传》:「卒摇易之则民心惑,若是者诚难施也。」《聊斋志异·卷二·莲香》:「卒见,大惊曰:『莲姊复出耶!』」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有以 yǒu yǐ
(1).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记·田儋列传》:“﹝ 横 ﹞遂自剄,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 高帝 。 高帝 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 晋 潘岳 《西征赋》:“岂虚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 唐 白居易 《黑龙饮渭赋》:“或隐或见,时行时止,顺冬夏而无乖,应昏明而有以。”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武林》:“ 武林山 出 武林 水, 灵隐 后山毋乃是此山,亦復用此名,细考其来真有以。”
(2).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王弼 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严复 《原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漢語大詞典》
自明 zì míng
(1).自我表白。《楚辞·九章·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人或毁曰:‘ 不疑 状貌甚美,然独无柰其善盗嫂何也!’ 不疑 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卫皇后》:“ 卫后 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 江充 为姦,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 充 ,发兵,兵败,太子亡走。” 三国 魏 曹操 《述志令》:“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 周公 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宋 王安石 《再辞同修起居注状》之五:“若令言者谓臣要君以伪,臣诚无辞可以自明。”
(2).自然明白。 宋 王安石 《不诂自明》诗:“ 仓頡 造书,不詁自明。” 宋 程颐 《代彭思永上英宗论濮王典礼疏》:“则是非之理,昭然自明,不待辨论而后见也。”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三节:“要把敌人的根据地变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非战胜敌人无从实现,这是自明之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