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 记住:博闻强~。
- 标志,记号。
卧龙(卧龍)wò lóng
(1).喻隐居或尚未崭露头角的杰出人材。《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徐庶 ﹞谓 先主 曰:‘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晋书·嵇康传》:“﹝ 钟会 ﹞言於 文帝 曰:‘ 嵇康 ,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 嵇康 为虑耳。’” 唐 温庭筠 《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之一:“粉署见飞鵩,玉山猜卧龙。” 清 陈之遴 《北固山》诗:“饮马几回虚割据,卧龙从古混渔樵。”
(2).《汉书·王章传》:“ 章 为诸生学 长安 ,独与妻居。 章 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颜师古 注:“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后因亦以“卧龙”指贫困的人。 唐 戎昱 《上湖南崔中丞》诗:“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3).形容山势绵延起伏。 唐 钱起 《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左招舞凤来百里,右顾卧龙横半州。”
(4).形容树木或树根盘曲之状。 北周 庾信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宋 梅尧臣 《寄许越州》诗:“卧龙生茗舌,鼓角催新阳。” ——《漢語大詞典》
(2).《汉书·王章传》:“ 章 为诸生学 长安 ,独与妻居。 章 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颜师古 注:“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后因亦以“卧龙”指贫困的人。 唐 戎昱 《上湖南崔中丞》诗:“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3).形容山势绵延起伏。 唐 钱起 《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左招舞凤来百里,右顾卧龙横半州。”
(4).形容树木或树根盘曲之状。 北周 庾信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宋 梅尧臣 《寄许越州》诗:“卧龙生茗舌,鼓角催新阳。” ——《漢語大詞典》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名-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 姓。如汉代有客孙。
-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长吟(長吟)cháng yín
(1).犹长鸣。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 汉 祢衡 《鹦鹉赋》:“长吟远慕,哀鸣感类。”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2).哀愁怨慕时发出长而缓的声音。 汉 刘向 《九叹·离世》:“立江界而长吟兮,愁哀哀而累息。”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十二:“心之忧兮,永啸长吟。” 唐 张鷟 《游仙窟》:“独嚬眉而永结,空抱膝而长吟。” 清 刘大櫆 《杂诗》之四:“沉忧不能寐,揽衣起长吟。”
(3).吟咏,吟诵。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明 申涵光 《野兴》诗:“野况閒能得,长吟懒未穷。” ——《漢語大詞典》
(2).哀愁怨慕时发出长而缓的声音。 汉 刘向 《九叹·离世》:“立江界而长吟兮,愁哀哀而累息。”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十二:“心之忧兮,永啸长吟。” 唐 张鷟 《游仙窟》:“独嚬眉而永结,空抱膝而长吟。” 清 刘大櫆 《杂诗》之四:“沉忧不能寐,揽衣起长吟。”
(3).吟咏,吟诵。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明 申涵光 《野兴》诗:“野况閒能得,长吟懒未穷。” ——《漢語大詞典》
愁鬓(愁鬢)chóu bìn
发白的鬓发。因愁而白,故称。 宋 陆游 《南乡子》词:“愁鬢点新霜,曾是朝衣惹御香。” ——《漢語大詞典》
斑 bān《國語辭典》
斑 [ bān ]
名- 杂色的点或花纹。如:「白斑」、「红斑」。《说文解字·文部》:「辬,驳文也。」清·段玉裁·注:「斑者,辬之俗。今乃斑行而辬废矣。」唐·宋之问〈晚泊湘江〉诗:「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 痕迹。元·钱惟善〈和季文山斋早春〉诗:「落梅风细小窗寒,石上余香点点斑。」
- 一小部分。如:「可见一斑」。
- 灰白。颜色杂而不纯。如:「斑白」。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 杂乱。《楚辞·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汉·王逸·注:「斑,乱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