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世人 shì rén
(1).世间的人;一般的人。《楚辞·渔父》:“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唐 李颀 《古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红楼梦》第五二回:“世人都説,世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説,不当信。”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 牛教授 若是肯就职,那就即使是出于不得已,也会被世人笑骂。”
(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僧侣”相对。《无量寿经》卷下:“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漢語大詞典》
(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僧侣”相对。《无量寿经》卷下:“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漢語大詞典》
不识(不識)bù shí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漢語大詞典》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漢語大詞典》
东方朔 dōng fāng shuò
(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格诙谐滑稽。善辞赋,名篇有《答客难》。 ——《漢語大詞典》
大隐(大隱)dà yǐn
(1).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伯夷 窜 首阳 , 老聃 伏柱史。” 郁达夫 《舒姑屏题壁》诗:“不知池上 西王母 ,亦忆 东方 大隐无?”
(2).指真正的隐士。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 綺 与 甪 ,采芝於 商山 。” ——《漢語大詞典》
(2).指真正的隐士。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 綺 与 甪 ,采芝於 商山 。” ——《漢語大詞典》
金门(金門)jīn mén
(1).见“ 金马门 ”。
(2).见“ 金明门 ”。
(3).代指富贵人家。《魏书·常景传》:“夫如是,故綺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4).指以黄金为装饰的门。《封神演义》第六五回:“玉殿金门两扇开,乐声齐奏下瑶臺。” ——《漢語大詞典》
(2).见“ 金明门 ”。
(3).代指富贵人家。《魏书·常景传》:“夫如是,故綺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4).指以黄金为装饰的门。《封神演义》第六五回:“玉殿金门两扇开,乐声齐奏下瑶臺。”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谪仙(謫僊)zhé xiān
亦作“ 謫僊 ”。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漢語大詞典》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