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作人 zuò rén
(1).《诗·大雅·棫朴》:“ 周王 寿考,遐不作人。” 孔颖达 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后因称任用和造就人才为“作人”。 明 张居正 《贺朱镇山重膺殊恩序》:“君上所以命官作人,与臣子所以表树勛烈者,匪忠孝盍繇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造士之作人也密,求贤之作人也神。”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且学校作人,凡人皆作,女子亦人也,岂鸟兽不可与同羣哉!”
(2).做人。指立身行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敦 ﹞问 温 (指 温峤 )曰:‘皇太子作人何似?’ 温 曰:‘小人无以测君子。’”
(3).指通人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鸦头言于母曰:‘母日责我不作钱树子,今请得如母所愿。我初学作人,勿以区区放却财神去。’”
指役夫、匠人等劳动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其水东北流,逕 博南山 。 汉武帝 时,通 博南山 道,渡 兰仓津 ,土地絶远,行者苦之,歌曰:‘ 汉 德广,开不宾,渡 博南 ,越 仓津 ,渡 兰仓 ,为作人。’” 赵一清 注:“作人,犹役徒也。”《法苑珠林》卷七一:“尝雇人筑宅,不还其价。作人求钱, 卞 父鞭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至平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 ——《漢語大詞典》
(2).做人。指立身行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敦 ﹞问 温 (指 温峤 )曰:‘皇太子作人何似?’ 温 曰:‘小人无以测君子。’”
(3).指通人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鸦头言于母曰:‘母日责我不作钱树子,今请得如母所愿。我初学作人,勿以区区放却财神去。’”
指役夫、匠人等劳动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其水东北流,逕 博南山 。 汉武帝 时,通 博南山 道,渡 兰仓津 ,土地絶远,行者苦之,歌曰:‘ 汉 德广,开不宾,渡 博南 ,越 仓津 ,渡 兰仓 ,为作人。’” 赵一清 注:“作人,犹役徒也。”《法苑珠林》卷七一:“尝雇人筑宅,不还其价。作人求钱, 卞 父鞭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至平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动-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将军(將軍)jiāng jūn
(1).官名。《墨子·非攻中》:“昔者 晋 有六将军。” 孙诒让 间诂:“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 春秋 时通称军将为将军。”
(2). 战国 时始为武将名。 汉 代皇帝左右的大臣称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 晋 南北朝 时,将军有各种不同的职权和地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多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如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 唐 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 元 、 明 多以将军为武散官。 明 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此外, 宋 、 元 、 明 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 清 代的将军有三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 满 族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如 江宁 、 广州 、 成都 等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边疆地区(如 黑龙江 、 吉林 、 伊犁 ),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太平天囯 朝内官职,丞相最高,以次为检点、指挥、将军。
(3).泛指高级将领,或对军官之尊称。《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 秦 ,将军战 河 北,臣战 河 南。”《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4).象棋术语。又称“照将”,简称“将”。亦用以比喻给人出难题。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看,这个整改又要来一个鸣放高潮。把大字报一贴,你为什么不改?将一军。这个将军很有作用。”
(5).中药石硫黄,大黄的别名。分别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部、草部。
(6).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时始为武将名。 汉 代皇帝左右的大臣称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 晋 南北朝 时,将军有各种不同的职权和地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多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如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 唐 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 元 、 明 多以将军为武散官。 明 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此外, 宋 、 元 、 明 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 清 代的将军有三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 满 族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如 江宁 、 广州 、 成都 等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边疆地区(如 黑龙江 、 吉林 、 伊犁 ),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太平天囯 朝内官职,丞相最高,以次为检点、指挥、将军。
(3).泛指高级将领,或对军官之尊称。《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 秦 ,将军战 河 北,臣战 河 南。”《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4).象棋术语。又称“照将”,简称“将”。亦用以比喻给人出难题。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看,这个整改又要来一个鸣放高潮。把大字报一贴,你为什么不改?将一军。这个将军很有作用。”
(5).中药石硫黄,大黄的别名。分别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部、草部。
(6).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势 ( 勢 ) shì
势 [ shì ]
- 权力,威力:~力。权~。~利。~均力敌。
-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山~。局~。虚张声~。守~。~必。~能。~不可挡。因~利导。
饮酒(飲酒)yǐn jiǔ
(1).喝酒。《国语·晋语一》:“﹝ 史苏 ﹞饮酒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 司马氏 已想篡位,而 阮籍 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
(2).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漢語大詞典》
岂顾(豈顧)qǐ gù
犹何必。《大戴礼记·礼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论》:“然 张耳 、 陈餘 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 ——《漢語大詞典》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