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李白唐代〕《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洪波汹涌峥嵘丹丘海望赤城

洪波 hóng bō
(1).波涛,大波浪。《西游记》第二二回:“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 郭小川 《春歌》之二:“春天的阵势哟,惊心动魄!多少江河一齐涌起大浪洪波!”
(2).古台名。《韩诗外传》卷七:“﹝ 赵简子 ﹞后与诸大夫饮於 洪波之臺 。”《文选·陆厥〈中山王孺子妾歌〉》:“ 洪波 陪饮帐, 林光 宴 秦 餘。” 张铣 注:“ 洪波 , 赵简子 臺也。 林光 , 秦 之殿名, 汉 因之,故曰餘,言相与饮宴於宫观。”  ——《漢語大詞典》
汹涌(洶湧)xiōng yǒng
亦作“ 汹涌 ”。
(1).水势翻腾上涌。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清 薛福成 《〈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汹涌而衝决为患。”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五:“他想起自家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热泪又涔涔地流下,落在汹涌的波浪中。”
(2).气势盛大。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努目向人,势甚汹涌。” 唐韬 《〈点滴集〉序言》:“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革命浪潮汹涌,在中等城市里,中小学教师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3).动荡不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四折:“ 五代 乱离,人心汹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知 长洲县 事 邓云霄 ,见民情汹涌,擒委官头目。”
(4).形容声音喧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有翁媪二人,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駡。”《廿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一霎时就地起水,山洪暴发了,雷声、雨声、山洪滔滔,汹涌嘈杂,使他们在避雨窑子里说话,还要大声喊叫才能听见。”  ——《漢語大詞典》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峥嵘(峥嶸)zhēng róng
(1).高峻貌。《文选·班固〈西京赋〉》:“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巖峻崷崪,金石峥嶸。” 李善 注引 郭璞 《方言注》:“峥嶸,高峻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峥嶸。” 李善 注引《字林》:“峥嶸,山高貌。” 宋 欧阳修 《鵯鵊词》:“龙楼凤闕鬱峥嶸,深宫不闻更漏声。” 巴金 《砂丁》二:“那两座大山,甚至在黑夜里也耸立在两边,摆出它们的峥嵘崎岖的样子。”
(2).指高峻的山峰。
(3).卓越,不平凡。 唐 张说 《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犖文艺,峥嶸武节。” 宋 苏轼 《和刘景文见赠》:“ 元龙 本志陋 曹 吴 ,豪气峥嶸老不除。”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抚青萍峥嶸壮志,肯教虚掷。”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事作四绝句》之三:“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嶸浩气多。”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那里啊,真是风光如画,美丽无比,人物峥嵘,情节感人。”
(4).兴盛;兴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南皮二台遗瓦砚》:“方峥嶸焕奕於一时之盛兮,詎知夫隆栋必倾而华榱终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嶸。”
(5).形容植物茂盛。 朱德 《过五指山》诗:“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嶸。”
(6).谓仕宦得意。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嶸今鼎来。” 元 汤式 《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曲:“那生,可称。一峥嶸便到 文园 令。”《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 乔五太太 道:‘娘子説那里话,似大人这等峥嶸,也彀了!昨日老身听得舍姪女与府上做亲,心中甚喜。’”
(7).高旷。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举目四顾,霜天峥嶸。” 唐 杜甫 《画鹘行》:“乾坤空峥嶸,粉墨且萧瑟。” 仇兆鳌 注:“峥嶸,高旷也。”
(8).形容岁月逝去。《文选·鲍照〈舞鹤赋〉》:“岁峥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离。” 李善 注:“岁之将尽,犹物之高。”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筑居仙縹緲,旅食岁峥嶸。” 宋 陆游 《秋声》诗:“暑退凉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峥嶸。” 明 高启 《客舍夜坐》诗:“清世莫嗟人寂寞,中年惭怯岁峥嶸。”
(9).深远貌,深邃貌。《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 补注引 颜师古 云:“峥嶸,深远貌。”《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嶸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峥嶸下无地,列缺上陵天。”《旧唐书·良吏传上·崔知温》:“又谿谷峥嶸,草木幽蔚,万一变生,悔之何及!”
(10).幽深阴暗;阴沉。《文选·鲍照〈芜城赋〉》:“崩榛塞路,峥嶸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 李善 注引《广雅》:“峥嶸,深冥也。” 唐 高适 《奉和鹘赋》:“野漭荡而风紧,天峥嶸而日曛。”
(11).犹凛冽。 唐 罗隐 《雪霁》诗:“ 南山 雪乍晴,寒气转峥嶸。” 宋 司马光 《苦寒行》:“穷冬北上 太行 岭,霰雪糺结风峥嶸。” 金 党怀英 《雪中》诗之三:“岁晏苦风雪,旷野寒峥嶸。”
(12).枯槁貌;瘦削貌。 唐 杜甫 《枯柟》诗:“楩柟枯峥嶸,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心衰面改瘦峥嶸,相见惟应识旧声。”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嶸,梦到春明身已轻。”
(13).引申为潦倒。 清 王夫之 《遣怀》诗:“乾坤极目不消愁,生事峥嶸祗敝裘。”
(14).形容波涛汹涌。 唐 王昌龄 《小敷谷龙潭祠作》诗:“跳波沸峥嶸,深处不可挹。” 宋 欧阳修 《送杨先辈登第还家》诗:“残雪 楚 天寒料峭,春风 淮 水浪峥嶸。”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峥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老残游记》第一回:“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嶸千里。”
(15).形容泪流满面貌。 前蜀 贯休 《上留田行》:“父不父,兄不兄,上留田,蝥贼生。徒陟岗,泪峥嶸。”
(16).犹狰狞。状貌凶恶。《西游记》第二二回:“项下骷髏悬九个,手持寳杖甚峥嶸。”  ——《漢語大詞典》
皎 jiǎo《國語辭典》

皎 [ jiǎo ]

  1. 洁白明亮。如:「皎洁」。宋·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词:「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𫐆辘牵金井。」《西游记·第四八回》:「眼如晚出明星皎,牙似重排锯齿分。」
  2. 清楚、明白。汉·王逸〈离骚章句序〉:「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1. 姓。如五代时南汉有皎公羡。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丹丘 dān qiū
亦作“ 丹邱 ”。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王逸 注:“ 丹丘 昼夜常明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於是好道之儔自远方集,或絃琴以歌 太一 ,或覃思以歷 丹丘 。” 唐 韩翃 《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 丹丘 。” 宋 林景熙 《宿台州城外》诗:“荒驛 丹邱 路,秋高酒易醒。” 清 吴伟业 《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之三:“却笑 燕 齐 迂怪士,祇知 碣石 有 丹邱 。”  ——《漢語大詞典》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1.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2.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3.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海望 hǎi wàng
指海水逢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或十七日)涨潮的现象。 明 李贽 《望海》诗之一:“望海不见海,海望欢声起。”  ——《漢語大詞典》
赤城 chì chéng
(1).指帝王宫城,因城墙红色,故称。 唐 王勃 《临高台》诗:“赤城映朝日,緑树摇春风。”
(2).山名。多以称土石色赤而状如城堞的山。在 浙江省 天台县 北,为 天台山 南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赤城 霞举而建标。” 李善 注:“ 支遁 《天台山铭序》曰:‘往 天台 ,当由 赤城山 为道径。’ 孔灵符 《会稽记》曰:‘ 赤城 ,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 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 赤城 。” 王琦 注:“《太平广记》:‘ 章安县 西有 赤城山 ,周三十里。一峰特高,可三百餘丈。’《海録碎事》:‘ 顾野王 《舆地志》云: 赤城山 有赤石罗列,长里餘,遥望似赤城。’” 清 朱彝尊 《罗浮屈五过访》诗:“况今天地多战争, 赤城 华顶 风烟惊。”(2)在 四川省 灌县 西南。又名 青城山 。 宋 陆游 《将之荣州取道青城》诗:“倚天山作海涛倾,看遍人间两 赤城 。”自注:“ 青城山 ,一名 赤城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山川险要》:“﹝ 青城山 ﹞一名 赤城山 , 杜光庭 记:‘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一百五十里, 蜀 山之望也。’”
(3).传说中的仙境。 北周 庾信 《奉答赐酒》诗:“仙童下 赤城 ,仙酒餉 王平 。” 倪璠 注引《神仙传》:“ 茅蒙 ,字 初成 ,乃於 华山 之中乘云驾龙,向日昇天,歌曰:‘神仙得者 茅初成 ,驾龙上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 赤城 。’” 唐 陈子昂 《修竹篇》:“携手登白日,远游戏 赤城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