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君不见此婆有妹名青奴,骨格玲珑如姊默。

龚诩明代〕《咏汤婆长句寄谈勿庵勉之共发一笑

岁晚江乡雪盈尺,小斋不禁寒气逼。
先生独卧不成眠,两脚浑如水中石。
今宵何幸得温温,伸去缩来随意得。
非关被底别藏春,深藉汤婆有余力。
此婆生来名阿锡,纺织无能有潜德。
缄口何曾说是非,谋身不解求衣食。
寂寂无声伴到明,不作骄痴取怜惜。
君不见此婆有妹名青奴,骨格玲珑如姊默。
不容暑气侵肌肤,亦与先生旧相识。
只因寒暑不同时,弃舍尘中倚空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见青奴骨格玲珑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婆 pó《國語辭典》

婆 [ pó ]

  1. 老年的妇女。如:「老婆婆」、「老太婆 」。《广韵·平声·戈韵》:「婆,老母称也。」
  2. 以往对某些职业妇女的称呼。如:「媒婆」、「产婆」、「接生婆」。
  3. 称丈夫的母亲。如:「婆婆」、「公婆」。《儒林外史·第三回》:「婆媳两个,都来坐著吃了饭。」
  4. 祖母辈。如:「外婆」、「姑婆」、「姨婆」。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妹 mèi《國語辭典》

妹 [ mèi ]

  1. 称谓:➊ ​ 对同父母所生而比自己年幼的女子的称呼。如:「么妹」、「姊妹」、「兄妹」。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➋ ​ 对同辈中较年幼的女子的称呼。如:「表妹」、「堂妹」。
  2. 女子对同辈的自谦之词。如:「小妹我年幼无知,请多多指教。」
  3. 泛指少女。《西游记·第九五回》:「这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青奴 qīng nú
(1).夏日取凉寝具。用竹青篾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又名竹夫人。 宋 黄庭坚 《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并以小诗取之》之二:“我无红袖堪娱夜,政要青奴一味凉。”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垒冰山素羽青奴,翦綵仙人悬艾虎。” 清 赵翼 《暑夜戏笔》诗:“引睡有黄嬭,伴寝有青奴。”
(2).犹青蚨。指钱。 宋 吴炯 《五总志》:“﹝ 刘凝之 ﹞其子 羲仲 ,字 壮舆 ,读书万卷……未几,上疏乞骸骨。余以诗赠行云:‘束带真成屈壮图,寧思饱死叹侏儒。便拈手版还丞相,却觅芒鞵踏故庐。少日縈心但黄妳,暮年使鬼欠青奴。’”  ——《漢語大詞典》
骨格 gǔ gé
(1).人或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 玉英 虽经了许多磨折,到底骨格犹存。将息数日,面容顿改。” 沙汀 《卢家秀》:“ 卢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宽大,白晰红润的宽脸上长着一对大而发亮的眼睛。”
(2).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 元 陈宜甫 《旧扇吟寄程雪楼廉使》:“携持骨格轻,发挥力量大。”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七:“ 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并非因为他模仿 魏 晋 ,只是因为他有学问做底子,有论理做骨格。”
(3).骨气;品格。 唐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七:“我想,一个人总要有点骨格,决不应如牛猪一般的驯服。”
(4).气质;仪态。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闲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赠孙从一》诗:“只今骨格殊恒调,倾都见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见骨格清整,白鬚飘然。”  ——《漢語大詞典》
玲珑(玲瓏)líng lóng
(1).玉声;清越的声音。《文选·班固〈东都赋〉》:“凤盖棽丽,龢鑾玲瓏。” 李善 注引《埤苍》:“玲瓏,玉声。” 唐 贾岛 《就峰公宿》诗:“残月华晻曖,远水响玲瓏。”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这一张断弦琴弹得出一声声的哀弄:丁东,琤琮,玲珑,一声声是梦,一声声是空空。”
(2).明彻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玲瓏,明见皃也。” 南朝 宋 鲍照 《中兴歌》之四:“白日照前窗,玲瓏綺罗中。” 唐 邵楚苌 《题马侍中燧木香亭》诗:“树影参差斜入簷,风动玲瓏水晶箔。” 清 唐孙华 《帘》诗:“约略同云母,玲瓏彻水精。”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些 中国 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莹玲珑的心!”
(3).诗词中用以指梅花或雪。 唐 韩愈 《春雪间早梅》诗:“玲瓏开已徧,点缀坐来频。” 钱仲联 集释引 张相 曰:“上句指梅,下句指雪。”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照曜临初日,玲瓏滴晚澌。”此指雪。 宋 王安石 《次韵王胜之咏雪》:“玲瓏翦水空中堕,的皪装春树上归。”此亦指雪。
(4).精巧貌。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轻金冠以金丝结之为鸞鹤状,仍饰以五采细珠,玲瓏相续,可高一尺,秤之无二三分。” 明 何景明 《高桥》诗:“阑干既重复,结构亦玲瓏。” 老舍 《骆驼祥子》九:“禁城内一点声响也没有,那玲珑的角楼,金碧的牌坊……都静悄悄的好似听着一些很难再听到的声音。”
(5).灵活貌。 唐 施肩吾 《观叶生画花》诗:“心窍玲瓏貌亦奇,荣枯只在手中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瓏活络。” 蒋光慈 《给某夫人的信》诗:“可是你那玲珑而活泼的神情,令我相信你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
(6).指 唐 代歌妓 商玲珑 。 唐 白居易 《醉歌》:“罢胡琴,掩 秦 瑟, 玲瓏 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只有黄鸡与白日, 玲瓏 应识使君歌。”
(7).泛指歌妓。 清 陈维嵩 《燕归漫·虎丘赋感》词:“歌馆闭,舞衣散, 玲瓏 老, 野狐 穷。”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引 清 邵青门 诗:“花笺四幅教 玲瓏 一曲《霓裳》拍未终;谁把梨云吹不散,墓门西畔白杨风。”
(8).乐章名。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自 宣政 门, 周美成 、 柳耆卿 辈出,自製乐章,有曰侧犯、尾犯、花犯、玲瓏四犯。”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姊 zǐ《國語辭典》

姊 [ ​zǐ ]

讀音
  1. 稱謂:➊ ​ 用以稱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如:「大姊」、「二姊」。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俗稱為「姊姊」。➋ ​用以稱同輩親戚中比自己年長的女子。如:「表姊」、「堂姊」。➌ ​ 用以稱同輩女性。如:「學姊」、「師姊」。

姊 [ ​jiě ]

語音
  1. 稱謂:➊ ​ 用以稱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如:「大姊」、「二姊」。南朝梁·無 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俗稱為「姊姊」。➋ ​用以稱同輩而比自己年長的女子。如:「表姊」、「堂姊」、「學姊」、「師姊」。
默 mò《國語辭典》

默 [ mò ]

  1. 沉静无声、不出声。如:「默而不语」。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成通?」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2. 暗中。如:「潜移默化」。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默思失业途,因念远戍卒。」
  3. 凭记忆读出或写出。如:「默诵」、「默写」。
  1. 姓。如明代有默思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