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上醉骑驴,忍冻不知蹄屡蹶。
王庭圭〔宋代〕《次韵曾育才翠樾堂雪诗》
哦君翠樾堂中雪,词如剑戟相磨切。又如牛铎应黄钟,水中跃出蕤宾铁。
因诵东坡忆雪诗,城郭山川两奇绝。翠樾堂中雪复然,敢拟片词增窜窃。
长安道上醉骑驴,忍冻不知蹄屡蹶。争似淮西破贼时,蔡州城外沙如月。
将军一箭射欃枪,夜落城头晓方灭。捷书飞奏不动尘,露布驰来迷玉阙。
醉翁句律号令严,冻口何由更开说。银杯任逐马蹄翻,断藁残编且扃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长安(長安)cháng ān
(1).古都城名。 汉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 东汉 献帝 初、 西晋 愍帝 、 前赵 、 前秦 、 后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于此定都。 西汉 末绿林、赤眉, 唐 末 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 汉 城筑于 惠帝 时,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筑于 文帝 时,号 大兴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东、南、西一带。 唐 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 西安城 。
(2). 唐 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淳熙八年》:“雪却甚好,但恐 长安 有贫者。” 清 龚自珍 《同年冯文江索诗赠行》:“ 冯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挟策 长安 游。” ——《漢語大詞典》
(2). 唐 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淳熙八年》:“雪却甚好,但恐 长安 有贫者。” 清 龚自珍 《同年冯文江索诗赠行》:“ 冯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挟策 长安 游。” ——《漢語大詞典》
道上 dào shàng
途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谢车骑 在 安西 艰中, 林道人 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 黄济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十章:“ 文强 继续道:‘ 林氏 夫人在道上碰上一个农民,她给了他金子,农民用毛驴把她送到 葫芦岛 林伟涛 那里。’” ——《漢語大詞典》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动-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骑 ( 騎 ) qí
骑 [ qí ]
- 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马。~射。~兵。~者善堕(经常骑马的常会掉下马来;喻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 兼跨两边:~缝盖章。
- 骑的马或乘坐的其他动物(旧读jì):坐~。
- 骑兵,亦泛指骑马的人(旧读jì):轻~。铁~。车~。
- 一人一马的合称(旧读jì):千~。千乘万~。
驴 ( 驢 ) lǘ
驴 [ lǘ ]
- ◎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骡。~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唇不对马嘴。
忍 rěn《國語辭典》
忍 [ rěn ]
动- 含容。《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承受。《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 抑制、强抑。如:「忍俊不住」。《楚辞·屈原·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 愿意、能够。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南唐·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词:「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 狠心、不仁慈。如:「残忍」。
冻 ( 凍 ) dòng
冻 [ dòng ]
-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结。~害。~馁。
-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肉~。
-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得慌。防~。~伤。~疮。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蹄 tí《國語辭典》
蹄 [ tí ]
名- 兽足趾端的角质变形物,后借以通称兽足。如:「马蹄」、「牛蹄」。
- 古代的一种捕兽器。如:「筌蹄」。
- 踢。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屡 ( 屢 ) lǚ
屡 [ lǚ ]
- ◎ 接连着,不止一次:~次。~年。~见不鲜。~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战~捷。
蹶 jué/juě《國語辭典》
蹶 [ jué ]
动- 颠仆、跌倒。《淮南子·精神》:「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元史·卷一 九四·忠义传二·喜同传》:「喜同突围将自拔,贼横刺其马,马蹶,喜同鞭马跃而 起,手斩刺马者。」
- 快跑、快走。《国语·越语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 失败、挫败。如:「一蹶不振」。《荀子·成相》:「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
- 踏、蹈。《文选·扬雄·羽猎赋》:「蹶松柏,掌蒺藜。」唐·李白〈大鹏赋〉:「尔乃蹶厚地,摩太清,亘层霄,突重溟。」
- 急速、突然而起。《庄子·在宥》:「广成子蹶然而起。」《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铄既归义最晚,常怀忧惧,每于眠中蹶起坐,与人语亦多谬僻。」
蹶 [ juě ]
动- 踢。汉·王充《论衡·论死》:「使舒手而击,举足而蹶。」《红楼梦·第六五回》:「原来二马同槽,不能相容,互相蹶踶起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