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滞留地,宿昔太史悲。
三年不相见,相见当何时。曩别不谓久,后期庸可知。
周南滞留地,宿昔太史悲。春草愁山中,王孙发垂丝。
怀宝常若迷,献玉常若疑。闻君已屡荐,终岁独差池。
得鹿在诡遇,亡羊实多岐。著书成自乐,回首空相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周南 zhōu nán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 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滞留(滯留)zhì liú
(1).停滞;停留。《荀子·王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 宋 陆游 《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抵雁翅浦》诗:“此行十日苦滞留,我亦芦丛厌鸣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绿雪堂集》:“《岭南杂誌》云:信美非吾土,胡为久滞留。”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第三节:“冬天没有什么事,又为了新婚,得准许在家稍微滞留一下的,有时整天的留在家里劈粗的树干。”
(2).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 宋 司马光 《荐范祖禹状》:“由臣顽固,编集此书,久而不成,致 祖禹 淹回沉沦,不得早闻达於朝廷,而 祖禹 安恬静默,如可以终身下位,曾无滞留之念。”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 钱 虽少年荣进,晚即滞留。”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元祐 初,用 治平 故事,命大臣荐士试馆职,多一时名士,在馆率论资考次迁,未有越次进用者,皆有滞留之叹。” ——《漢語大詞典》
(2).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 宋 司马光 《荐范祖禹状》:“由臣顽固,编集此书,久而不成,致 祖禹 淹回沉沦,不得早闻达於朝廷,而 祖禹 安恬静默,如可以终身下位,曾无滞留之念。”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 钱 虽少年荣进,晚即滞留。”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元祐 初,用 治平 故事,命大臣荐士试馆职,多一时名士,在馆率论资考次迁,未有越次进用者,皆有滞留之叹。”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宿昔 sù xī
(1).从前;往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寧,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 唐 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诗:“宿昔青云志,蹉跎白髮年。” 清 曹寅 《春日过顾赤方先生寓居》诗:“即此相逢犹宿昔,频来常带杖头钱。”
(2).经久;经常。《素问·举痛论》:“寒气客於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师旷 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质性生出之也。其初受学之时,宿昔习弄,非直一再奏也。”
(3).犹年老。《文选·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李周翰 注:“宿昔谓衰老时也。”
(4).夜晚;夜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文选·阮籍〈咏怀〉之四》:“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李善 注引《广雅》:“宿,夜也。” 吕向 注:“昔,夜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企羡》:“ 梁 何思澄 终日造謁,每宿昔,作名纸一束,晓,便命驾,朝贤无不悉狎。”
(5).犹旦夕。比喻短时间之内。《韩非子·奸劫弑臣》:“ 卓齿 之用 齐 也,擢 湣王 之筋,悬之庙梁,宿昔而死。” 三国 魏 曹丕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宋 司马光 《招子骏尧夫》诗:“离羣纔宿昔,跂佇心已痗。”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三:“驱车出 春明 ,办严不宿昔。” ——《漢語大詞典》
(2).经久;经常。《素问·举痛论》:“寒气客於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师旷 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质性生出之也。其初受学之时,宿昔习弄,非直一再奏也。”
(3).犹年老。《文选·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李周翰 注:“宿昔谓衰老时也。”
(4).夜晚;夜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文选·阮籍〈咏怀〉之四》:“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李善 注引《广雅》:“宿,夜也。” 吕向 注:“昔,夜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企羡》:“ 梁 何思澄 终日造謁,每宿昔,作名纸一束,晓,便命驾,朝贤无不悉狎。”
(5).犹旦夕。比喻短时间之内。《韩非子·奸劫弑臣》:“ 卓齿 之用 齐 也,擢 湣王 之筋,悬之庙梁,宿昔而死。” 三国 魏 曹丕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宋 司马光 《招子骏尧夫》诗:“离羣纔宿昔,跂佇心已痗。”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三:“驱车出 春明 ,办严不宿昔。” ——《漢語大詞典》
太史 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动-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